1960年-2009年泗洪县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1960年-2009年泗洪县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刘贤兵

刘贤兵(江苏泗洪县计划生育宣传指导服务站223900)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396-02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泗洪县1950—2003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法定传染病进行分类整理,运用时间序列和自身对照方法,分析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动趋势。结果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传染病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已显著下降。结论泗洪县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新的特点,防制形势仍然严峻,应及时制定科学防病对策,加强预防和监测。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趋势防制对策

系统分析1960—2009年泗洪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动趋势,了解流行特点,找出流行规律,为制订科学的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遂对泗洪县1960—2009年的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泗洪县历年法定传染病年报、月报及疫情资料汇编。人口资料来源于泗洪县统计年鉴。

1.2方法将泗洪县疫情报告中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分为以下4类进行分类整理:呼吸道传染病(麻疹、流感、百日咳、白喉、流脑、天花、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非典、人禽流感);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脊髓灰质炎);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炭疽、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血源和性传染疾病(淋病、梅素)。病毒性肝炎由于早期未分型,本资料全部归属肠道传染病,并将80年代末期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的新生儿破伤风剔出。再采用时间序列,运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960年—2009年等分为5个时段,纵向观察和分析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2结果

2.1传染病总发病特征1960—2009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423264例,死亡464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001.78/10万,死亡率为10.98/10万,病死率为1.10%。50年间发病率最高为1960年的6738/10万,导致该年份发病率高的病种为流感(4637.53/10万)和麻诊(1778.49/10万),发病率最低为1995年的52.07/10万。

2.2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从泗洪县50年来法定传染病的变动趋势看,平均发病率自60年代的1726.47/10万,然后上升至70年代达最高值2148.66/10万,80年代急剧下降,2000—2009年发病率为109.4/10万,与60年代相比下降94.73%。见表1,60—7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死亡为主,从1980—2009年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死亡为主。

2.3各类传染病发病构成及位次的变化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在60-70年代时居各类传染病发病之首,发病构成为82.54%—89.01%,其主要病种为流感、麻诊、百日咳,到80—90年代降为第2位,发病构成降为9.83%—26.42%,2000~2003年又升为第1位,发病构成升为65.32%;肠道传染病在60年代时居第3位,发病构成为4.32%—4.56%,其主要病种为痢疾、肝炎,到80—90年代时上升为第1位,发病构成升为66.0%—79.48%。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位次在60年代时居第2位,主要病种为疟疾,70—90年代位次降为第3位,其发病构成为6.37%—9.04%,主要病种为钩端螺旋体病,2000—2009年再次降为第4位,发病构成为0.74%,主要病种为钩体病、狂犬病。性传播疾病在80—90年代时居第4位,主要病种是淋病和梅素,90年代其发病构成为1.65%,2000—2009年升为第3位,主要病种仍为淋病、梅毒,其发病构成升为5.31%。

2.4传染病发病顺位50年来,泗洪县法定传染病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发病居前5位的传染病60年代为麻疹、流感、疟疾、百日咳、痢疾,2000—2009年则为肺结核、肝炎、痢疾、麻疹、淋病。

2.5几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特征

2.5.1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60—70年代,麻疹、百日咳、脊灰等传染病流行非常严重,发病率以60年代为最高,泗洪县自70年代开始接种计划免疫相关疫苗和80年代大力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及冷链系统的全面启动,由于科学管理,工作扎实,使得一些计免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明显控制。脊髓灰质炎和白喉:自1980年起无病例报告;百日咳:1991—1999年未发现该种病例,2000年后仅有散发病例发生。麻疹:发病率自1983年起控制在10/10万以下,2002年3—5月,泗洪县部分乡镇中小学校出现麻疹局部暴发,2002年发病率为18.49/10万,其暴发原因主要是麻疹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松懈所致,由于及时开展麻苗的应急接种,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5.2流脑和乙脑60年代初,流脑和乙脑开始在泗洪县流行,流脑在1967年、1978年出现两次发病高峰,发病数分别高达1984例和635例;乙脑从1962年病例数逐年增加,至1972年达高峰,发病数达258例。80年代,全县大面积推广流脑和乙脑疫苗接种,打破了其流行规律,发病率稳步下降,至1990年后仅出现偶发病例。

2.5.3疟疾1960—1977年间均有较高的发病水平,1964、1971、1972年出现3次发病高峰期,自70年代开始,大力开展疟疾防治普查工作,重点根治疟疾现症病人,加强发热病人的血检,搜索残存传染源,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服药等综合性防制措施。1979年发病率明显下降,至1988年泗洪县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2.5.4流感1960—1961年,1968—1977年,泗洪县先后出现两次较大的流感流行。

2.5.5痢疾50年间每年均有较高的发病率,以70年代的162.98/10万为最高,之后其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至80年代降为75.49/10万,由于其下降速度较其他传染病慢,使其进入到传染病发病谱的第2—3位。

2.5.6病毒性肝炎60年代末期开始在泗洪县流行,其发病率渐增,从60年代的30.65%/10万上升到80年代的91.38/10万,使其跃居到各种传染病发病之首,自90年代开始广泛使用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预防病毒性肝炎以来,其报告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2000—2009年降为17.65/10万。

2.5.7肺结核1997年被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后,其报告发病率迅速上升,从90年代的8.47/10万,上升到2000—2003年的64.41/10万,跃居各类传染病发病之首。

3讨论

50年泗洪县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一方面反映了泗洪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在加强传染病管理、开展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等一系统防疫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泗洪县传染病发病率在下降过程中,经历了60—70年代的上升期,在70年代形成了一个高峰,其原因可能是文革期间,人口大流动,防疫机构削弱和防疫工作松懈所致,说明了社会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传染病的流行产生的影响。

泗洪县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大多数传染病特别是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说明免疫预防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措施;二是传染病病谱的变迁,提示今后应适时调整防病策略,有的放矢地抓好重点传染病的防制;三是肝炎和痢疾自80年代以来,虽然发病率在下降,但其在传染病中的比重明显增高,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居各种传染病发病之前二位,今后应加强血源及血液制品的管理,抓好安全注射,加大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接种,以降低肝炎的发病率;四是肺结核发病率处于急剧上升的趋势,2000—2009年居各种传染病发病之首位,疫情形势相当严峻,成为当前需要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4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传染病得到了明显控制,但仍不容乐观,一些已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如性病、肺结核死灰复燃,还将面临一些新的传染病的挑战如O139型霍乱、艾滋病、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等,形势十分严峻,在今后的一段时期,传染病的防制仍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此,建议采取以下防病对策:①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争取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经费上给予保障;②按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完备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和灵敏高效的疾病监测及信息反馈系统,提高对紧急疫情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③继续大力实施免疫预防策略,提高人群的整体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④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广泛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⑥加强对卫生防病专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卫生防病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未来防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曾光.迎接挑战,做好中国跨世纪的传染病防治工作[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