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PICC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对策

李旭张永秀

李旭张永秀(双流县人民医院四川双流6102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026-02

【摘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国内外临床上广泛使用,然而其并发症常致感染、心律失常、血管损伤、空气栓塞、静脉炎等。其中绝大部分并发症可防可控。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ICC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对策进行综述,分析总结出PICC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出现的原因。提出PICC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对策,预防是重点,只有控制可能引起PICC并发症出现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将PICC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利于PICC置管术在临床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PICC并发症预防对策护理措施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是经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术。1929年,类似目前的PICC导管被德国医生Dr.Frossman第一次应用于临床,当时最原始的PICC被用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此后此技术常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人输液等。1996年,BD公司第一个将PICC技术引入中国,近年来,逐渐推广于各大医院。PICC置管术技术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国外文献报道,110~365d为导管的中位保留时间[1]等优点,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PICC长期留置可引起并发症[2]。因此,在PICC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均十分重要。

1PICC置管术后不同时间段常见并发症

1.1导管异位

由于PICC导管经过较远距离才能进入上腔静脉,同时由穿刺点到上腔静脉的过程经过较多的分支,所以PICC导管异位率较高。资料显示,导管异位多于插管当天发生,发生率6.63%。其发生主要与血管变异、病人体位不当、经头静脉穿刺及有颈部或纵隔肿瘤有关。

1.2穿刺点出血

穿刺24小时内,部分穿刺点会有少许渗血,患者活动时穿刺点渗血、渗湿敷料。结合临床实践采用明胶海绵加自粘性绷带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但如有其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穿刺点量大或出血不止,可沿PICC管壁流出。

1.3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早期以机械性静脉炎为主。通常于置管后2-7天发生,一般选择贵要静脉进行穿刺。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输入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血浆渗透压改变;机械刺激;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等,特别是后者。绝大多数肿瘤患者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及定期化疗。大剂量化疗药物长期刺激及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均会导致静脉炎、血管破坏、药物外渗并引起局部组织炎症甚至坏死。

1.4导管堵塞

PICC导管堵塞是指血管内置导管部分或完全堵塞,致使液体或药液的输注受阻或受限。堵管程度判断:部分堵塞指导管能输入部分液体,但不能抽出血液;完全堵塞指导管既不能输入液体,也不能抽出血液。其堵管的判定标准:(1)完全通畅为同一种药液滴注速度>50滴/min;(2)不完全堵塞为20-50滴/min;(3)完全堵塞为<20滴/min,且回血阻力大、无回血。

1.5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较为多样,其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

1.6导管感染

PICC术后继发感染和败血症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3%~10%,重症可致败血症。静脉导管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13%,仅次于尿路感染。病人免疫力低、操作者未严格无菌操作、皮肤消毒不良、护理不良、洗手不彻底引起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硬结、分泌物可致感染。如有不明原因发热或血象升高应高度考虑导管相关感染。

2PICC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1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1.1防治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时有发生,由于放射技术存在X线对人体的伤害,费用较高等缺陷,不利于临床推广。但在置入导管后或中途有所异常情况,可用X线摄片定位,此是PICC置管后头端定位的金标准。而在国外,德国贝朗公司首创的舒途坦TMPICC导管,采用心房内心电图导引定位法,借通用心电连接器,与心电监护仪相连接,通过观察右心房内P波的变化,能准确即时地调整和定位导管头端。需要注意的是此技术不适合房颤和有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

导管异位情况出现时可做以下的处理:对于误入颈内静脉或对侧锁骨下静脉:严格无菌技术要求下可拔退导管5~6cm后用5~10ml0.9%NS冲管,细软导管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或将导管拔出到胸锁关节的锁骨下静脉输液,在重力作用下再将导管缓慢、匀速送入血管内;对于误入右心房:将导管拔出少许。处理完毕均需重新作X线检查。

2.1.2防治穿刺点出血

在患者插管前检查凝血功能,如有凝血功能障碍,置管前血小板计数在300×109g/L以上,Fbg(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正常(正常2-4),均需进行周期静脉化疗,不宜做PICC穿刺。对于严重出血性疾病禁止进行此项操作。一旦出现穿刺点出血不止无特效药处理即刻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在穿刺点导管上方加压至出血停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如仍无效可在穿刺点处覆盖明胶海绵并加盖无菌纱布,再用透明贴膜固定后指压穿刺点。

2.1.3防治静脉炎

在穿刺前应选择合适的导管和静脉;置管时动作轻柔,尽量缓慢放入导管,避免反复穿刺插管造成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局部涂抹喜疗妥适当按摩,通过其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融解系统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另外,它通过抑制各种参与分解代谢的酶以及影响前列腺素和补体系统而具有抗炎作用;在穿刺材质的选择上面也至关重要,建议使用硅胶材质的PICC管。

2.1.4防治导管堵塞

①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②根据药物的性质与浓度,合理调节滴速,高渗液体与等渗液体间歇输入,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每次输液完毕应用合理的封管技术。此外,红外线光谱分析显示:PICC导管堵管的堵塞物含有多肽结构的特征吸收峰,加大生理盐水冲管的用量和控制pH值可预防导管堵塞。常规使用正压输液接头,在每次输液前后采取肝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尤其是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效果好:如出现连续输液情况,至少每12小时进行1次0.9%氯化钠溶液冲管。研究表明采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鉴于此,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脉冲式SAS封管法。

2.1.5防治静脉血栓

在使用PICC整个过程中应注意:穿刺时应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有血栓病史及高凝状态病人慎用PICC;正确有效封管;由于血液粘滞度增加和血流速度缓慢,使血栓形成的几率明显增加,卧床病人应适当肢体活动,通过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于已形成静脉血栓将进行制动、溶栓、无效时拔管或手术取栓等处理。

2.1.6防治导管感染

认真选择导管;严格无菌技术;置管期间注意加强导管维护;定时消毒穿刺点及缝针处,并更换敷料贴;在非快速滴注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管径的导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研究表明专职护理人员置管及维护,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护理人员进行置管和日常维护,能够有效降低PICC感染发生。因此专业队伍的培训和管理至关重要。

2.2PICC的常见并发症的日常观察和常规护理

2.2.1导管日常观察

导管日常观察可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同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现象。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应立即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测量臂围:以穿刺点上10cm为测量点,相差2cm考虑是否发生导管渗漏、血栓形成;测量导管外露长度:与初始记录相差2cm时应进行X线检查,以确认导管位置;输液时注意输液速度情况。

2.2.2PICC置管患者日常生活指导

置管术后在穿刺后24小时内指压穿刺点处止血;穿刺后24小时未穿刺侧肢体卧位;穿刺后7天内避免过多穿刺侧肢体的活动;避免穿刺侧肢体下垂;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指导,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PICC置管术以其众多优点得到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肯定。作为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PICC的相关新知识、新理论,寻找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让这项技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秀红,赵莉,赵金彩,等.PICC原位置换导管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19-20.

[2]邹英,蔡红卫.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