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区域村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欠发达区域村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研究

张俊杰(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关键词】村镇规划;建设用地;技术指标;分析研究

Researchontownsandvillagesplanningandconstructionlandquotaoflessdevelopedregions,

ZhangJun-jie

(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InstituteGuangzhouGuangdong510090)

【Abstract】Thearticlecarriedoutqualitativeanalysisandquantitativeresearchmethodofcombiningisproposedtobuildtownsandvillagesinunderdevelopedregionsland-basedquotaofspecificcontent,andonthisbasis,accordingtoreconstruct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populationsizeoftwo-factor-controlledtownslandforconstructionoftechnicalindicators.Theindexsystemtoresolvelandforconstructionofvillagesandsmalltownsthesituationofnon-technicalindicators,butalsoforeditingandresearchstaffengagedintownplanningprovidesatheoreticalreferenceandpracticeguidelines.

【Keywords】Villageplanning;Constructionland;Technicalquota;Analysisandresearch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是城乡规划标准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涉及村镇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的标准,但2007年颁布实施的《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已将该标准废止,实质上己造成村庄和集镇规划无建设用地指标标准的现况。这在中共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的今天,急需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及社会实践。

1.概念界定

1.1村镇规划:是指全国的村镇和集镇的规划,其外延包括同等经济和人口条件的县城以外的小城镇。

1.2欠发达区域:经过改革开放的建设,经济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已不同程度地具备,经济发展的潜力比较大,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等主要经济指标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具有一定范围的经济区域。

本文所指的欠发达区域还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定性:(1)欠发达区域的参照对象是我国的经济次发达区域和经济发达区域,而不是其他国家的经济次发达区域和经济发达区域;(2)欠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发达区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使单从经济方面考察,也不是各个方面都欠发达,往往存在着经济发展的特有潜力和独特优势。

1.3中心村: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1.4基层村: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2.村镇规划标准研究的必要性

2.1耕地节约的必要。到2008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是18.26亿亩,当前适逢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更显突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03~2008年共六年全国净减少耕地平均67.75万公顷/年,[1]如果按此速度,不到3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就将少于18.0亿亩。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9249个镇、15120个乡、264.7万多个村镇,居住人口9.3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70.39%;1999年我国各省建设用地指标中,镇区为64~428m2/人、村镇为60~462m2/人,相差幅度缩小为7倍左右;1988年各省建设用地指标中,镇区为50~742m2/人、村镇为55~865m2/人,各省间相差幅度约为15倍左右。[2]上述情况既表明了村镇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所占的份量,也说明了村镇建设用地节约的潜力依然巨大。

2.2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的必要。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包括城乡规划等15个部分,每部分包含若干专业。城乡规划标准体系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规划标准应由城市、小城镇、村镇三方面规划标准组成,涵盖三方面内容,并覆盖《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小城镇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城乡规划各阶段的工作。对于标准基础极为薄弱的村镇规划来说,尽快改变规划编制缺少标准或无章可循状况,搞好村镇规划建设,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日显重要。村镇规划标准体系作为城乡规划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应最终为我国村镇规划标准体系与城乡规划标准体系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2.3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村镇建设、规划先行”,村镇建设需要规划的指引,合理的编制规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欠发达区域手中握有稀缺资源-土地,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获得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巨大的反差迫使他们不断冲击国家耕地保护的底线。因此,要实现村镇可持续的发展,必要用村镇规划来优化资源的配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而村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正是村镇规划最基础的工作。

3.标准构建的控制因素筛选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3.1控制因素选取。以人口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的控制要素。村镇规划是指为实现一定时期内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法律规定,运用经济技术手段,合理规划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部署和具体安排。村镇规划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产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空间因素、技术因素。[3]村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实质是反映“人地对应”关系,在这众多因素中,经济产业因素是最活跃、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经过充分比较,本文提出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反映经济产业因素的代表,作为村镇建设用地标准的控制要素,这是因为:(1)村镇规划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够全面反映村镇规划必须考虑的要素——村镇的发展定位、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等。(2)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能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可比性强,权威性高。(3)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动态的反映村镇的发展,有利于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实现由静态标准向动念标准的转变和突破。(4)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很好的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相对接。

3.2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划分。根据国家“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2000年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翻两番,但根据GDP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关系测算,届时农民纯收入只能增长1.5倍左右,人均接近6000元。人均6000元以上农民的消费结构与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靠近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的平均消费结构(据测算,三者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7、0.39和0.34),这说明人均6000元的纯收入水平能够使农民享有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活质量。[4]因此,以2005年人均6000元的纯收入水平向下浮动50%作为经济欠发达区域:即2005年行政县或区或旗,现状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以下,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例小于20%。主要是西部、边远地区和内陆发展较慢的区域。

4.村镇建设用地指标体系建构

4.1村镇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结构。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结合村镇用地系统各评价指标的内涵以及相互间关系,结合上述各评价指标的分析,建立能全面、客观评价村镇规划及建设用地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确定应遵循完备性、简洁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成递阶层次体系(图1)。

?.TIF,BP#〗图1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结构4.2村镇建设用地技术指标。笔者以广东省雷州市10个村镇规划成果、[5]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15个村镇规划成果[6]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全面的调查总结,通过对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全面的反思,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区域如下的优化的村镇建设用地指标体系。

4.2.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由居住建筑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组成。

居住建筑用地:包含村民住宅用地、居民住宅用地、其他居住用地。

服务设施用地:包含公共建筑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生产建筑用地:包含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农业生产设施用地。

仓储用地:包含普通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

道路交通用地:包含道路广场用地、对外交通用地。

绿化用地:包含公共绿地、防护绿地。

水域和其他用地: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种植地、牧草地、闲置地和特殊用地。

4.2.2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村镇规划中的居住建筑、生产建筑或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及绿化用地中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下表的规定。

4.2.3建设用地选择[7]

(1)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2)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当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人工牧场。

(3)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4)村镇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发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5)村镇建设用地宜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所穿越。

表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按下表分为五级级别一二三四五人均建设用地

指标(m2/人)﹥50

≤60﹥60

≤80﹥80

≤100﹥100

≤120﹥120

≤150表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按下表控制现状人均建设

用地水平(m2/人)人均建设用

地指标级别允许调整

幅度(m2/人)≤50一、二应增5~2050.1~60一、二可增0~1560.1~80二、三可增0~1580.1~100二、三、四可增、减0~10100.1~120三、四可减0~15120.1~150四、五可减0~15﹥150五应减至150以内注:允许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增减数值。

表3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类别代码用地类别占建设用地比例(%)中心村基层村R居住建筑用地62~8575~90M/C生产建筑用地﹡/

服务设施用地﹡﹡——

5~10﹡﹡——

3~7﹡﹡S道路交通用地8~155~10G1公共绿地2~42~4四类用地之和75~9380~95说明:﹡为生产建筑用地对应指标;﹡﹡为服务设施用地对应指标。

5.结语

我们深深感到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村镇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方面尤其明显。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依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规模双因素控制的新思路,重构了欠发达区域村镇建设用地指标体系,为从事村镇规划编研人员提供了理论的借鉴及实践的指引。但该技术指标体系相关数据的确定,由于统计量的不足、代表性的不强等因素影响,其精准性、权威性,与技术指标体系相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等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相信,经过规划工作者及全社会的不断努力,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一定会得到全面解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任世英.镇、乡和村镇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的途径[J].北京:小城镇建设,2008,3:12-14

[3]张泉,王晖,梅耀林等.村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张根生.中国农村全面小康标准解读[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5]雷州市北和镇谭葛村等建设规划(2008-2020)[R].湛江:雷州市城乡规划设计室,2007

[6]南昌市湾里区梅岭镇梅岭立新村新农村等建设规划(2006-2015)[R].南昌:湾里区规划设计院,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12-25-1066

[作者简介]张俊杰(1964-),男,副高职称,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