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妤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2)
【摘要】目的:探讨囊肿型中耳炎患者的手术护理。方法:对50例囊肿型中耳炎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精心护理。结果:5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严密细致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囊肿;中耳炎;护理
囊肿型中耳炎是指胆脂瘤在中耳腔内形成的囊性结构,其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及胆同醇结晶。如不及时清理它会逐渐增大,破坏中耳周围骨质,甚至侵及硬脑膜。术后炎症易随缺损的骨质进入颅内。形成严蓐的颅内并发症,如硬脑膜外脓肿、耳源性脑膜炎等,所以术后护理至关重要。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月12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囊肿型中耳炎患者50例。男3l例,女19例。年龄9-48岁。主诉耳闷胀、偏头痛,进行性耳聋。在行乳突根治术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硬脑膜暴露,经过大剂鼍应用抗生索再配合专业护理措施,皆治愈出院,术后无l例护理并发症发生。
2术前护理
2.1术前一般护理: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输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及胸透、耳部螺旋CT等。术前一天备皮、洗头、理发、耳周5~8cm剃光头发,男性患者可建议理光头、刮胡须、保持口腔清洁。术前晚上保持足够睡眠,术前尊医嘱给地西泮(安定)针10mg,血凝酸针lku,并把耳部CT带人手术室供医生参考。
2.2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过程及术后疗效缺乏了解,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心理活动,介绍手术方法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注意事项,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及成功率,使患者多一些手术知识,减轻恐惧感和紧张心理,使其主动地参与治疗与护理[2],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3术后护理
3.1术后患者的安置:一般不采取局部冷敷,7~10d内给予半卧位或健侧卧位,避免头部剧烈运动,以防止重建的听骨链及修复的鼓膜移位。对手术部负压引流者采取低半卧位。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床铺舒适,定期开窗通风,必要时吸氧。向手术者了解手术情况,以便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
3.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测量T,P,R,BP,每半小时测一次,特别是体温变化,它是反应颅内感染的先驱症状。一般术后都有低热。在38℃以下,持续2~3d,无需处理。当超过38.5℃时可给予物理降温,退热时要补充足够的水份。同时保持口腔清洁,不能刷牙者可给予1:500呋喃西林液漱口,每日2~3次。嘱患者禁止擤鼻,打喷嚏,以免气流把未长好的传音结构吹脱,使手术失败[3]。
3.3鼓励患者进食及早期下床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慎防感冒着凉。术后前3d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索的半流饮食,以减少咀嚼时引起刀口疼痛,如牛奶、豆腐脑、鸡蛋汤、新鲜果汁等。4-7d进软食,7d后进普食,荤素合理搭配,易于消化吸收,同时也可以促进刀1:3愈合。
3.4注意刀口渗血情况及疼痛的性质,术部负压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量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如术区敷料渗漏或脱落,应及时更换,保持刀口干燥清洁,预防局部感染。如耳部有明显跳痛,为切口感染或耳廓软骨膜炎所致,更应及早更换敷料。
3.5术后观察:如有眩晕恶心者.应及时报告医生,经减轻术腔内的压力后缓解。证明是耳内纱条填压较紧再加上术后渗出液和肿胀,术腔内压力过大影响内耳,应告诉患者不要起床过猛以防摔倒,加强生活护理,行大小便时必须身边有人守护,避免外伤,便秘者宜用缓泻剂。
3.6在为患者做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语言要亲切,耐心交谈以便了解患者心理动向,减少探视避免疲劳,对手术后切口疼痛者可酌情给予止痛镇静剂,以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利于切口愈合。
3.7做好出院指导及卫生宣教工作.因乳突根治术后所形成的术腔经常有上皮脱落,若积存而不清理。可致胆脂瘤复发或者发生继发性感染,所以手术后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并清洁术腔,一般半年清洁1次即可[4]。平时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健康饮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防止感冒,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4体会
50例囊肿型中耳炎患者在术后通过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霍林.应用护理程序护理63例慢性中耳乳突炎.护理研究,2002,16(7):377.
[2]王正敏.耳鼻咽喉科学新技术与新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教育文献出版社,1997,23—26.
[3]6BojirabDI,Cam∞e,BattistaRA,eta1.Ossiecculopl脚'ywithcompoaires.TolaryngologicClinicsofNorthAmerica,1994,27(4):759-776
[4]Goldenberg队.Hydroxyapatiteossicularreplacement.Prostheses:afour—yearexperience.OtolffiryngolHeadNeckSurg,1992,106(1):26l一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