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

唐颖会1孙霞1陈雨函1罗亮2王晋川2钟大

唐颖会1孙霞1陈雨函1罗亮2王晋川2钟大勇2

(1成都市大邑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四川大邑611300)

(2成都市大邑县残联康复科四川大邑611300)

【摘要】目的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但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发烧,生气上火等,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此病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等称.带状疱疹患者只要积极治疗,迅速将体内病毒及传感到末稍神经的病毒清除体外是不会有后遗症发生的,反之就可能形成后遗神经痛。认为本病的发病主要在于正气的不足,余毒邪气的羁留,导致气血经络的阻隔,不通则痛;中医治疗应以扶助正气为主,辅以清除余毒,理气化瘀通络。臭氧治疗主要是抗炎和杀死病毒以止痛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344-02

1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皮疹消退后,局部皮色紫暗,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性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刺痛、钝痛。中医认为,疼痛症状是由于经络阻塞、气血壅滞不通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本病发病部位多在身体的一侧,此为肝胆经络循行的位置。故带状疱疹的病因是肝经热盛、脾湿内蕴、外受毒邪,热、湿、毒三者夹杂所造成的;而后遗神经痛以老年人或体弱患者居多,患者脏腑之气已衰,其病机应属本虚标实,主要有以下方面:

1.1余毒未清

带状疮疹经过适当的治疗,急性期过后湿毒虽去,疱疹消退,但是毒热未清,湿热未尽而滞留经络,经络阻塞不通,因而遗痛不止。

1.2血虚肝旺

年老体弱,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肝之疏泄功能减退,肝阳偏亢。虽然肝经湿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可除,但是它所造成的肝气郁结一时还难以恢复。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1.3阴虚络阻

因老年患者脏腑之气已衰,带状疱疹属湿热之病,热毒最易损伤阴血,长期热郁,阴津耗伤,导致阴虚血少;或在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燥湿药,劫伤阴液,导致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同时,阴虚血少常常又可加重血瘀。这是因为阴液不足可导致脉络枯涩、血行缓慢,从而更易造成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加上疼痛长期折磨,患者饮食欠佳,水谷乏源,气血生化不足,更增加了阴虚的程度,形成了病理的恶性循环,使疼痛症状长期难以缓解。

2治法

目前此病的治疗方法颇多,临床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一方面抗病毒,另一方面同时使用具有拮抗致痛性神经递质的药物,第三是要使用具有抑制神经节和感觉神经纤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作用的药物,后期一般要上免疫调节剂。中医常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的中药为主,辅以针灸、理疗。中西医治疗虽各有特色,但一般疗程长,后期神经性疼痛缓解较慢。

我科根据临床门诊病人的治疗总结,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乃余毒未清所致。30多例患者除2例男性外,均系50岁左右的女性,且女性疗程较男性长,疼痛较男性重,脾气较男性暴,根据上述特征,我科认为带状疱疹除了疫毒侵袭外,还与肝气郁滞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并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说,所以笔者临床治疗此病后遗神经痛,常以清热解毒泻火,清心疏肝解郁治之,效果好,疗程短并无任何后遗症。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岁,于2010年秋季就诊于我处,患者自述患带状疱疹已有月余,皮疹消失,现疼痛难忍。余观其症,心烦不安,口吐秽语,舌红苔微黄,双脉弦数,一派热象,遂拟银花20g,连翘20g,菊花20g,栀子20g,黄芩20g,黄连10g,生地20g,木通6g,夏枯草25g,葛根25g治之,2剂后疼痛大减,继服3剂,诸症痊愈,方中银花、连翘、菊花、栀子、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利湿,生地凉血,木通淡渗利湿,引热出外,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葛根缓解神经痉挛而止痛。

临床每遇此病,常如法炮制,均生良效。纵观全方。综合了西医的病毒感染观点与中医的肝胆火盛、脾湿郁久、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