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于”和“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古汉语中的“于”和“於”

程豪廖舒瑶

程豪廖舒瑶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於”为“于”字的繁体字,两个字在用法和意义上都相同,视为同一个字。那么在古汉语中“于”和“於”还相同吗?它们还可以视为同一个字吗?笔者将在文中加以论证,从而消除初学者心中之疑惑。

关键词:古汉语;于;於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于”和“於”,一般语法著作都是把他们当做同一个介词来讨论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第四版第471页中也写到“於,于。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作‘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於’、‘于’二字并用,‘于’常用于地名之前,其余写作‘於’。”王力先生也说:“上古‘于’、‘於’不同音。”杨伯峻先生也说:“‘于’和‘於’本是两个字。”在笔者看来古汉语中“于”和“於”既有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

一、上古汉语中的“于”和“於”

上古汉语中“于”和“於”是相通的。“于”上古汉语中音为[ha]/[a],和“於”同音。这可以从古人的注释,古书用例等方面得到印证:

(1)“於,于也。”(《广雅释言》)

(2)“寝东首于北墉下。”注:“今之于为於。”(《仪礼·既夕礼》)

(3)“于,本作於。”(《释文》)

(4)“于,於也。象气之舒。”(《说文解字》)

古汉语的中的“于”和“於”虽说有相同之处,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有自己独立的意思和用法,最为突出的便是《诗经》[2]中的“于”和“於”。

二、《诗经》中的“于”和“於”

《诗经》中“于”字共出现335次,其中作为介词共259次,助词65,叹词11次。而“於”字共出现48次,其中作为介词4次,叹词44次。

1.“于”作介词:

(1)“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小雅·伐木》)

(2)“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商颂·殷武》)

(3)“告于文人,锡山土田。”(《大雅·江汉》)

2.“于”作助词:

(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5)“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邶风邶风·燕燕》)

3.“于”作叹词

(6)“于嗟麟兮!”(《周南·麟之趾》)

(7)“于嗟乎,不乘权舆。”(《秦风·权舆》)

4.“於”作介词:

(8)“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邶风·静女》)

(9)“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齐风·著》)

5、“於”作叹词:

(10)“於乎皇考,永世克考。”(《周颂·闵予小子》)

(11)“於万斯年,受天之祜。”(《大雅·下武》)

注意:“於”作叹词时,读音为wū,不能简化为“于”。如:於乎(同呜呼)、於菟(古代楚人称虎)。《毛诗正义》[3]:“於乎,上音乌,下音可(何),凡此三字相连,皆放(仿)此。”又《辞源》[4]对“於“的古音亦注为:“wū,衰都切,平声,模韵,影(纽)。”从《诗经》中就不难看出“於”和“于”在古汉语中是不能混为一个字的,“于”字多用于介词,而“於”字则多用于叹词。

三、姓氏中的“于”和“於”

《现代汉语词典》[5]第五版第1658页“於(Yū)名词,姓”,另“于(yú)名词,姓”。“於”作为姓氏只能读阴平,如(汉)於单(《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宋)画家於清言等。当“於”在作为姓氏时,是不能简化为“于”的。另外当“於”读音为

Yū时,也表地名,如古代地名——商於。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原属于楚国(在今内乡,新野,西峡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于”和“於”在古汉语中是不能作为等同的的词来理解的。总体上来说可理解为:於,古汉语汉字,后简化为“于”,简化后“于”代替了“於”的全部意义,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

参考文献:

[1]王力、岑麒祥、林焘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王秀梅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上中下册·标点版)十三经注疏(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广东、广西、湖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