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浅谈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王永山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时风中学252800

摘要: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更多开设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内容。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社会化是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用来阐述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社会学认为:“凡两人以上具有交互行为和共同关系行为的一群人都可以称为社会。”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可以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微型社会。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在众多的社会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的身心接触频繁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社会适应过程的实质。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2.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属性。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情感的情境,构建了实时的对学生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学校体育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更能影响人的行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不仅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来,而且还专门划分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二、体育教学在学生适应集体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1.积极参与,融入集体。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才能提高适应能力,否则那只是空谈。在社会中个体可以与他人或所在集体共同制定目标,并去遵守它,维护它,只有这样才会很快地融入集体和社会的主流,得到锻炼和承认。体育教师只有因势利导,灵活地组织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目标的制定,学生的参与精神才会得到激发。

2.增强集体意识,荣辱与共。集体荣誉感是我们一直要求的,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责任去维护和爱戴它,这种意识要时刻加以强化。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愿意与同学和集体产生归属感、荣誉感,以及对集体的事情是否关心等,对培养集体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与他人、集体荣辱与共的归属意识,以及对集体的事情关心的态度。

3.规范社会行为,奖罚严明。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其严格的行为规范与不可逾越的界限,个体要严格遵守群体的共同约定——行为规范,来维护群体的秩序安定,如果其违反了行为规范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4.注重人际交往,促进和谐共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人际关系如何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基本表现。体育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人际交往时空,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伙伴,进行对抗和合作的动作练习,在练习中学生扩大了自己交友的范围,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内涵,感受到助人与被人助的乐趣。在体育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鼓励促进学生们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克服那些不良心态和行为,帮助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好人际关系,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

体育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社会文化,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体育与健康标准》[S],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S],2001。

[3]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