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徐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徐伟

徐伟

巴彦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1800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在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50例正常人与35例乙肝后肝硬化、21例丙肝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T、APTT、TT、PLT、MPV。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P<0.01和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P<0.05),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的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关键词: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肝硬化

慢性乙肝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已成为我国肝硬化的第二原因。肝硬化患者后期多有出血倾向,上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是重要致死原因[1]。本研究检测100例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PT、APTT、TT)和血小板参数(PLT、MPV),探讨其在肝硬化出血倾向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感染科肝硬化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34~72岁,平均(48.2±15.*7)岁。肝炎后肝硬化56例,酒精性肝硬化44例,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4~69岁,平均(46.3±13.8)岁,均为健康体检者,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标本采集前2周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药物。

1.2仪器与试剂日本产SysmexK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液、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液。

1.3方法用SysmexK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EDTAK2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枸橼酸钠抗凝血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按操作规程2h内完成测定。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采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丙肝后肝硬化患者PLT比酒精性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P<0.05),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P<0.05)。

3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晚期脾肿大并伴有脾亢、PLT质和量改变、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消耗过多、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及贫血等均导致患者易有出血倾向。本研究探讨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在肝炎后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硬化中的价值。

PLT指血小板计数,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衰亡的指标,肝硬化患者大多存在PLT减少,与门脉高压、脾亢及血小板生成素等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对骨髓巨核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使其成熟不良,造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LT减少,本研究中对照组相比,肝硬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MPV指血小板平均体积,是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和血小板生成的参数[2]。一般情况下,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多者MPV增高,骨髓损伤致血小板减少者MPV减低,本研究中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结果与后者一致(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结果与前者一致(P<0.05)。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成熟不良,因HBV活动而直接抑制骨髓,损伤干细胞,或者通过自身免疫机制产生抗干细胞抗体等。而酒精性肝硬化不涉及病毒问题,MPV作为应激性反应指标,随着血清蛋白浓度下降而导致巨核细胞释放出大的血小板增多,或由于低蛋白血症状态下结合于血小板的纤维蛋白原增多,导致血小板易于聚集而发生不同程度减少而使MPV升高。

凝血因子除Ⅲ、Ⅳ外均在肝脏合成,肝细胞受损时维生素K严重缺乏或肝功能不全导致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减少,凝血酶原活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测定,不仅可发现凝血障碍,还能判断肝脏功能。PT、APTT、TT与肝受损程度及肝硬化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延长的程度与肝脏受损程度和肝脏合成各因子水平的减低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中对照组相比,肝硬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综上所述,测定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参数可监测出血倾向,对指导临床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判断预后和降低出血风险及病死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鲍淼,李孝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因子检测结果分析.山东医药,2009,9(25):46-47.

[2]朱秀峰,尚佳.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现代医药卫生,2003,19(8):96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