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凤翔县医院721400
【摘要】目的: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应用腹腔镜与开腹阑尾炎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共8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64%、25.58%,(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相比开腹阑尾炎切除术而言,其疗效更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方案可行性更高一些。
【关键词】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开腹阑尾切除术
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若不能对患者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发展为阑尾坏疽或穿孔,危及生命安全[1]。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切除术已经逐步代替开腹阑尾切除术,成为临床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有效方案选择。本组实验选取86例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进行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6例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将其随机分组比较,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者设定为观察组,该组43例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24例,患者病程分布时间:2~71h,平均(21.03±0.37)h,患者年龄分布范围:19~75岁,平均(36.31±0.48)岁,给予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者设定为对照组,该组43例患者中,女性20例,男性23例,患者病程分布时间:2~69h,平均(20.69±0.41)h,患者年龄分布范围:21~77岁,平均(37.86±0.5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其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腹阑尾炎切除术治疗,于蛛网膜腔阻滞麻醉下,以阑尾压痛点为重点,顺皮纹切一长度为3~5cm的切口,将腹外斜肌腱膜剪开4.0cm。钝性分离腹横肌和外斜肌。切开腹膜,将其切缘提起并固定,同时注意避免与切口感染,进入腹腔探查后,按照常规方法将阑尾切除,同时注意预防术后肠粘连,随后常规缝合切口。
观察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取患者头低脚高位,以三孔法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二氧化碳压力设置在12~15mmHg以内。于患者脐部上方做一切口,将10mm的trocar(主操作孔)置入其中,于麦氏点一侧做一切口置入5mm的trocar(辅操作孔),置入抽吸器抽干腹腔积液,使用电凝刀分离粘连,经钛夹处理后,切除病灶阑尾[2]。从主操作孔取出阑尾,冲洗腹腔,并关闭气腹,术毕。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综合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记录相应数据,以评估方案的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专用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表1两组手术综合指标对比
3讨论
手术是临床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最有效手段,研究发现,采用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暴露范围比较大,易出现感染,且存在其他局限性,如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延长,术后恢复慢等,给患者机体造成极大的痛苦,不利于预后[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临床采用腹腔镜手术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且此方案有效克服了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不足之处。以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下床活动早,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提升了方案的推广价值[4]。主要是由于腹腔镜引导下,能够开阔手术视野,且在操作过程中形成气腹,这样不但增大了各个脏器之间的距离,而且更加清晰的显示其之间的关系,为手术操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以4.64%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切除术是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理想手术治疗选择。
综上,临床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相比开腹阑尾炎切除术而言,其疗效更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方案可行性更高一些。
参考文献:
[1]王衍,陈玲,李宝祥.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治疗中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7,15(A01):266-267.
[2]汤浩,孙键,吴登峰.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在穿孔性阑尾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6,38(9):131801320.
[3]蒲晏均,徐成飞,叶华平,等.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术后感染情况比较[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15(s1):124-125.
[4]李玉峰,吕昌恒.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穿孔阑尾炎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