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比较

巫国文

巫国文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新鲜性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1月,50例新鲜性骨质疏松性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臂机引导下,双侧交替与单侧球囊扩张,然后经导管向病椎内穿针并注入骨水泥。对50例腰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进行临床随机对照比较,应用单双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各25例,对术后短期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均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双侧组与单侧组腰2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与双侧椎体成后凸形术缓解患者疼痛时能取得相近似的效果,但在腰2椎体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矫正双侧组明显优于单侧组。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压缩性骨折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其中由骨质疏松性引起的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尤其以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自1998年美国的Reiley1等设计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以来,由于创伤小、操作简便、止痛效果好及风险相对较小,目前在我国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对2012年10月~2015年1月收住入院的50例L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应用单侧与双侧球囊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术后短期疗效进行对比。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59~85岁,平均75岁。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后1~5d(平均3d)的新鲜性压缩性骨折,且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其中以L2椎体明显,其中32例患者腰部疼痛严重且卧床休息也不能缓解。本组患者均由X线片及MRI检查明确为单纯的L2椎体新鲜性骨折,椎体后缘完整,椎管内无明显占位及狭窄,无神经根压迫症状。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单侧组(25例)及双侧组(25例)。经统计学分析,实验室检查和全身检查证实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1.2病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年龄均大于55岁,均有明显外伤史,有明显的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2)无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3)CT或MR检查排除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等硬膜囊神经根受压造成疼痛的患者,椎体压缩程度<75%,椎体后壁完整,且无椎弓根骨折;(5)明确患者的疼痛来源于单一椎体压缩骨折,且节段与临床症状符合;(6)无严重内脏疾患,且能耐受手术者;(7)随访时间半年以上,资料完整者。

1.3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将软棉垫置于胸部下方,保持腹部悬空,获得适度的畸形纠正、骨折复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明确椎弓根的位置,标记进针点,常规皮肤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皮肤刀切皮约4mm,C臂机正位透视下将穿刺针抵到椎弓根的外上象限,经椎弓根穿刺进入伤椎,穿刺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如有神经症状则及时调整进针方向或拔出穿刺针内芯。循序置入导针、扩张管和工作套管,应用细钻在伤椎内建立工作通道,将球囊经工作套管置入伤椎。在侧位透视见针尖位于椎体的前1/3,正位透视针尖靠近椎体的中心线甚至略微穿过中线,确定穿刺针位置后,取出内芯,将球囊通道置入伤椎,球囊位于椎体前2/3,缓慢扩张球囊,一般3min左右;待椎体吻合或者高度适合即刻停止扩张球囊,调配骨水泥,于水泥拔丝状态时低压推入椎体,当其充盈接近椎体后壁时,立即停止注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双下肢活动情况,并记录骨水泥注入量。待骨水泥发热后旋转注射导管并拔出工作通道,伤口按压后外敷止血帖,手术结束。双侧法为单侧进针后,在取另外一侧同样方法进入伤椎,交替球囊扩张后再向病椎注入骨水泥。

1.4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一般情况观察记录每次手术时间、滑水泥注射量及并发症情况。

1.4.2影像学观察观察术前及术后3天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伤椎椎体高度、椎体后凸角度(侧位X线片上伤椎上下终板垂线的交角)、伤椎后凸角度,并计算Cobb角矫正度=伤椎术前后凸角度-伤椎术后后凸角度。计算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前高度压缩率-术后高度压缩率)/术前高度压缩率]×100%。

1.4.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疼痛变化。

1.5统计学处理分别对两组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矫正度数组t检验,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结果

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椎体成形术,均能够有效缓解腰部疼痛,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双侧组与单侧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组优于单侧组。

3讨论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下和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为特征的疾病。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合并症是低能量创伤引起的脆性骨折,在无明显外力或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人体各部位的骨折,其中以老年性脊柱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且老年人骨折的自身修复能力降低,成骨系统不能完全保正骨折的修复,因此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必须正确、全面评估全身与局部状况、权衡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利弊,做出合理选择2。PKP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操作技术日趋成熟,加上对术后止痛效果明显,故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单侧及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两者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时间短、且椎体高度恢复好等优点。临床实践工作中,采用单侧还是双侧椎弓根入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椎弓根细小的患者,因进针路线向椎体中线倾斜的余地比较小,可选择单侧入路;对于病变椎体塌陷程度不高,骨折局限在椎体一侧,宜病变侧进针;若病变椎体一侧塌陷严重,从塌陷侧进针困难,则宜从对侧进针;若一侧椎体的椎弓根破坏,应从椎弓根相对完整侧进针;若椎体塌陷较严重的患者建议一侧进针降低风险。实际应用中,若术者不能确定单侧还是双侧椎弓根入路,可先对把握较大的一侧穿刺。

参考文献:

[1]KaemmerlenP,ThiesseP,BouvardH,etal.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inthetreatmentofmetastases.Technicandresults[J].JRadiol,1989,70(10):557-562.

[2]DePalmaMJ,KetchumJM,FrankelBM,etal.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for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inthenonagenari-ans:aprospectivestudyevaluatingpainreductionandnewsymptomaticfracturerate[J].Spine(PhilaPa1976),2011,4:27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