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曲溪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针灸治疗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笔者对腧穴的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了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腧穴定位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105-0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输”有输注之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施术部位。腧穴定位是针灸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也直接影响到针灸治疗的效果。笔者在本文中将对腧穴的定位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作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1固定标志法
指以不受人体活动而影响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即人的五官、爪甲、毛发、乳头、肚脐等。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脐中定神阙,鼻尖取素髎。
1.2活动标志法
是指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等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隆起、凹陷、空隙、皱纹、尖端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曲池屈肘取之,张口在耳屏前取听会。
此种定位方法把人体解剖学引用到了中医学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有一定解剖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腧穴定位,相对就较为容易,定位也比较准确。但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解剖知识薄弱,直接影响到对腧穴的定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把相关解剖知识再次讲述,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大部分教材中,均存在以传统中医术语的格式来表述解剖结构的问题,如“歧骨(胸剑结合)”、“完骨(乳突)”等,这对腧穴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骨度折量定位法
将人体各部,按照比例分别规定为一定的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腋前纹头至至肘横纹9寸。
这是腧穴定位法中的基本方法,但是,在教学中,由于记忆比较繁琐,笔者观察到很多学生通常用指寸定位法取而代之,这样并不可取,会影响到定位的准确性。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应不断将此种定位方法运用进去,引导学生养成骨度折量定位法的思维模式,比如,讲述到中脘穴,定位为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学生立刻会用指寸定位法找腧穴,此时,就应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骨度折量定位法上,歧骨到脐中为8寸,取其中点即为中腕穴。
3.指寸定位法
指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
3.1中指同身寸法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3.2拇指同身寸法
是令患者拇指伸直,以拇指指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3横指同身寸法
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操作简便,并适用于大部分腧穴,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过分依赖指寸定位法。但是,此定位法是以患者手指作为标准来取穴,而在操作中人们是选择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参照自己的手指作出一定调整来测定腧穴,这样就容易出现误差,取得的穴位也不准确,因此,应将此法作为体表标志定位法和骨度折量定位法的补充或配合。
4.简便取穴法
此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等。
由于操作简便,易于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此方法兴趣较为浓厚,但是,所找到的位置和其他方法所定位的腧穴有着较大的偏差,并且由于教材对取穴姿势没有严格界定,随意性较大,在课堂上,每个同学所定位的差异较大,建议要利用其他定位方法来确定腧穴定位准确与否,不能以此法作为定位标准。
以上就是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其中,体表标志定位法和骨度折量定位法是取穴较准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在教学还是临床中,都应以此两种定位方法为主。而指寸定位法和简便取穴法,由于操作方便,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但是,指寸定位法,在临床运用中是用医生自己的手来进行测量,这样会存在误差,应只作为前两种定位方法的补充或配合。简便取穴法虽易学并便于操作,但是误差较大,更只能作为参考,不应以此为定位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学生依赖这两种取穴方法,无论在教师示教,还是学生练习中,都应加强体表标志定位法和骨度折量定位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王新明.针灸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王静,徐平,张潮,虎力.国家标准腧穴定位变化的分析与探讨[J].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