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泰舒冲洗液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术泰舒冲洗液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刘伟孙一平隋永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目的观察术泰舒(多糖止血修复生物胶体冲洗液)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其中治疗组在一次性灌肠筒中加入500ml生理盐水和术泰舒33ml,对照组在一次性灌肠筒中加入500ml盐水和0.2%甲硝唑注射液100ml,两组均为1次/天,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1%,观察组有效率为81.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术泰舒冲洗液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宫颈癌;放射性阴道炎;术泰舒

宫颈癌是我国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结合新辅助化疗或同期放化疗是中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据报道,同期放化疗的患者放射性阴道炎发生率为45%-60%。[1]引起放射性阴道炎的直接原因是放射源直接照射的结果,尤其是后装腔内治疗反复操作及放射线损伤刺激引起,间接原因是放疗期间冲洗不彻底[2],因此在放疗期间阴道冲洗尤为重要,目前治疗该疾病药物繁多,但疗效不满意,现将28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术泰舒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的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80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住院中晚期宫颈癌放疗患者,年龄在33-65岁之间,其中Ⅱa期49例,Ⅱb期65例,Ⅲa期56例,Ⅲb期67例,Ⅳa期43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G60放射治疗,吸收剂量60-70GY,两组患者均在放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外阴部疼痛,阴道口灼痛以及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血性脓性分泌物等症状。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放疗期间均由一名护士统一冲洗,冲洗液均加温38-42℃,悬挂筒高于病床沿60-70cm高处,冲洗前常规消毒皮肤,用窥阴器扩张阴道后,充分暴露宫颈,对准宫颈进行冲洗,1次/天。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1.2.1治疗组:在一次性灌肠筒中加入500ml生理盐水和术泰舒33ml。1.2.2对照组:在一次性灌肠筒中加入500ml盐水和0.2%甲硝唑注射液100ml。

2.疗效标准及结果

2.1疗效标准:

治愈:用药后一个月,阴道口灼痛及血性脓性分泌物消失,窥阴器检查,见阴道粘膜溃疡愈合明显。

显效:用药后一个月,阴道口灼痛及血性脓性分泌物消失,窥阴器检查,见阴道黏膜溃疡基本愈合。

有效:用药后3周,阴道口灼痛消失,血性脓性分泌物减少,窥阴器检查,阴道黏膜溃疡部分愈合。

无效:用药后1个月,阴道口灼痛无缓解,血性脓性分泌物未见减少,窥阴器检查,阴道黏膜溃疡未见愈合。

2.2结果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检验,两组有效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结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护理:

4.1环境准备:室内光线充足,温度湿度及清洁度以患者舒适为宜,适当播放轻音乐,注意冲洗时必须采用屏风遮挡,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

4.2心理准备

由于宫颈癌放疗期间发生阴道炎后心理极其焦虑紧张,护士应主动热情与患者交流沟通,耐心细致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宫颈癌放疗期间阴道冲洗的重要性及如何配合冲洗,并对患者提出各种疑问做好耐心解释工作。

4.3健康指导

告知患者坚持阴道冲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做好指导工作。让患者掌握配置冲洗液方法及适宜温度,冲洗头放入阴道的深度,以便出院时在家能自己进行阴道冲洗。并告知放疗6个月内坚持阴道冲洗的必要性,可防止感染,预防阴道粘连。

5讨论

术泰舒即多糖止血修复生物胶体冲洗液,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由天然植物纤维经过可控氧化处理后与纯化水按一定比例溶解精致而成。具有一定的润滑隔离作用,可以在组织间形成生物屏障,同时具有保护组织生物活性,保护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减少渗出和刺激,促进上皮组织创面修复结构。

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采用放射治疗,由于肿瘤破溃,对周围组织血管的侵犯均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及浆液性分泌物,同时患者在放疗期间,阴道上段宫颈水肿,可引起阴道黏膜放射反应,使肿瘤组织坏死脱落,聚集在阴道内,容易造成大量分泌物积聚引起或加重细菌感染。[3]阴道冲洗是唯一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的方法,多糖止血修复生物胶体冲洗液的应用可有效减轻放疗引起的阴道黏膜损坏,减轻患者痛苦,无副作用,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石一复,李娟清,阴道炎治疗进展及相关问题[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7,34(5):295-298.

[2]朱亚珍,王彦青,阴道冲洗对宫颈癌放射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3);523

[3]殷蔚伯.谷之肿瘤放射治疗[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89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