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

叶菁菁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后2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为0,略低于对照组(6.1%)(P>0.05);护理后2个月、3个月,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康复治疗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全髋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297-02

关节置换术属于临床常见术式,比如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指的是将已经受到损伤且丧失正常功能的关节表面采用人工关节假体进行代替,以此来促使其疼痛消除,将畸形纠正,促使关节活动度与稳定性恢复[1-2]。尽管可取得显著效果,但是为了促使患者关节功能更好更快恢复,术后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上促使关节功能重建,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因此,探究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有效措施对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52~78岁,平均年龄(65.18±3.4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54~79岁,平均年龄(64.23±3.0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精神正常,可有效配合医护人员展开相关工作者。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疾病等患者;有髋关节感染性疾病,同时存在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者;存在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者;存在结缔组织性疾病、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者。

1.3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比如严密观察病情、环境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详细内容如下:术前:(1)心理干预:①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包括生理、心理、语言交流能力、主动活动能力等。②向其讲解疾病知识及手术成功患者经验、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相关医师的履历经验,从而增强其治疗的信心,从而使手术效果得到最大化发挥;③详细告知术后康复计划,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应按部就班进行康复治疗[4]。(2)体位练习:①引体向上练习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左右。②踝泵屈伸运动及环绕运动200~300次/日。③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每日3~4组,每组30~40个(3)排排便练习:手术前进行床上排便的练习,避免术后不适应。

术后干预:(1)体位安置:去枕平卧,两腿间垫T型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伤肢稍抬高,保持外展位30°左右,严禁屈髋超过90°及患侧卧位。(2)功能锻炼:①术后1~2日,加强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练习。②术后第3天,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伸直位,缓慢抬起下肢,足跟平对侧脚大拇指,坚持到最大程度再缓慢放下;协助取半卧位,屈髋小于90°,指导腘绳肌训练、腓肠肌训练、股四头肌训练、髋关节屈伸训练、臀大肌训练。同时要严密监测患者局部和整体肌体状况。③步态训练,术后第3天,协助助步行器辅助行走练习,适当增加髋关节前屈、后伸、外展训练。术后2周,指导双拐行走练习及上下楼梯练习,遵循上楼先健侧后患侧,下楼先患侧后健侧的原则。应注意检查橡胶圈及螺丝松紧度,避免使用过程中因过大压力而产生滑动现象从而发生意外[5]。(3)术后6~8周内避免交叉双腿和膝(翘二郎腿);避免做矮凳、软沙发;避免卧于患侧;避免弯腰拾物(双手不要超过膝关节),如厕时膝关节保持在髋关节水平以下。(4)注意避免跑步,爬山等剧烈运动。

1.4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护理后2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其中,量表总分为100分,优为90~100分,良为80~89分,一般为70~79分,小于70分者为差。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20.0进行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例数(n),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概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例数;对照组患者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6.1%(2/33)。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是对比无明显差异(χ2=2.06,P=0.1510)。

2.2两组患者护理后2个月、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

护理后2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

表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骨折坏死等疾病的治疗,是使用人工材料代替患者坏死的骨关节,重建关节功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通常会伴有股四头肌痉挛与剧烈疼痛出现,这会对患肢活动角度与力度进行严重限制,对假体关节的康复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有效进行髋关节护理干预不仅可显著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相关认识,还可督促患者坚持长期康复治疗,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首先,术前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减少其紧张焦虑心理。基于手术患者多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而多伴有自卑、焦虑情绪,心理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在对待手术时不免产生悲观、失望等情绪,甚至出现消极对待治疗等行为。因此,有效的术前心理干预十分必要。

早期康复护理相对于常规康复护理而言,干预时间早,患者耐受力较高,有助于患者恢复时间,从护理效果与预后效果而言,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护理患者不仅护理效果显著,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短期内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因此可以避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出现压疮等不良症状,并且患者二次手术的发生率较低,预后效果较好。如遇娟[6]研究得出,通过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41.87±6.3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7.25±6.12),差异显著(P<0.05),可见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其次,术前干预可提高患者在术后的适应性,通过体位练习、排便练习、下肢锻炼和拄拐行走训练可有效让患者提前适应术后生活,提高其依从性,避免因术后不适而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可有效提高术后康复训练效果。同时,由于术前进行一定练习,因此可减少术后的陌生感,从而可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最后,术后干预可有效巩固手术效果。有学者研究发现,通过一定康复训练,既可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使其下肢肿胀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减轻,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如马晓霞[7]研究发现,通过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0.7%),差异明显(P<0.0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无任何深静脉血栓并发例数,略低于对照组患者(6.1%)(P>0.05);而观察组患者护理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由此可知,将早期护理干预纳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中,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桑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07):146-147.

[2]吴静.早期康复护理在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2016,14(32):260-261.

[3]梁磊,季英,王雪华,等.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预防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62-64.

[4]李志华.早期康复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4):215-216.

[5]武君帝.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中远期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23-24.

[6]遇娟.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2(03):158-159.

[7]马晓霞.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高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配合中的应用效果[J].智慧健康,2017,3(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