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161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PLU)对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肾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行RPLU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的48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输尿管内碎石术(URST)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肾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UN及Cr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LU能有效改善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的肾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肾功能;炎症因子
输尿管上段结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因结石上段积水、易摩擦输尿管壁,从而刺激、损伤输尿管,最终引发感染。既往采用控制感染或体外碎石抗感染后再行开腹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输尿管内碎石术(URST)、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PLU)已成为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的主要治疗方式,已取代传统疗法,效果显著,成功率高[3]。本文观察分析了RPLU对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肾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行RPLU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的48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输尿管内碎石术(URST)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5.14±8.2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5.07±8.0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RPLU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常规选取三孔法进行手术,术中仔细辨别周围组织和输尿管的关系,明确结石所在位置,在结石上方行纵向切口将结石取出,缝合输尿管,常规留置F5-F7双J管及引流管。对照组采用URST治疗,患者取截石位,经尿道将F8输尿管镜送至结石部位,经输尿管镜通道导入钬激光光纤将结石粉碎,使直径均为0.3cm以下,其中结石上移10例予软镜碎石,在确认无残余结石后,常规留置F5-F7双J管,退出输尿管镜。所有患者术后均予抗感染等治疗及肌内注射山莨菪碱5mg、3/d。
1.3观察指标
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酐(Cr)、尿素(BUN)等肾功能指标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
水平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如表1所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UN及Cr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好发于梗阻性输尿管结石患者,多认为与结石摩擦输尿管壁、结石上段积水、炎性因子刺激状态有关,故以去除结石、改善梗阻状态、促进输尿管功能恢复、控制感染、保护肾功能为治疗原则。RPLU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主要微创术式之一,具有易操作、难度低等优点,可直接到达结石所在部位去除结石,解除梗阻状态,缓解炎性因子刺激,减少周围脏器和腹膜的牵拉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肾功能恢复[2]。URST直接经尿道操作,是完全的无创操作,但需要严格规范手术步骤及无菌要求,且碎石后要反复冲刷输尿管,加之其进镜长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输尿管管壁,同时多次重复取石还可使输尿管黏膜撕脱,增加逆行性感染、输尿管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3]。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受疾病及手术应激作用的影响,易激活细胞免疫系统,使炎性因子大量释放。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UN及Cr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综上所述,RPLU能有效改善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的肾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富,李质尚.切开取石术对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肾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8,31(6):60-63.
[2]邸彦橙,田河,于峰,等.经尿道腔镜下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的疗效[J].医学综述,2017,23(3):561-564.
[3]黄亚强,黄红星,麦智鹏,等.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功能不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10):1651-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