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陈浩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陈浩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其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要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以焕发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因生活化的教学而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方法

品德来源于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必须贴近儿童生活,立足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生活世界,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让品德融入生活,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融入“生活即教育”理论,实行生活化教学

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多以问题、情景、案例为基础,为教学生活化提供了条件,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应该选取显示生活中的素材,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创设生活化氛围,模拟现实生活情景,使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激励学生开拓视野,挖掘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在参与中使学生敢想、敢做、敢创造,为学生酿造自由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要“行”和“知”统一,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设疑、引趣、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上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例如,在设计《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活动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了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笔者还设计了小记者采访,让学生边回忆寒假做过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尽,畅所欲言。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检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化学生道德认知

为了让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如在教学《送温暖》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助残献爱心的人和事,夸夸他们的行为和心灵。其次,让学生说说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去帮助残疾人,让每个残疾人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得舒心和幸福。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如在生活中有行乞的残疾人,但有的人认为那是行骗的手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加强实践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规范道德行为习惯

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道德行为准则和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未必就能按课堂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因而,教师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为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而且制定相应的评价检测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如在教学《尊敬国家标志》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懂得尊敬国歌、国徽这些国家标志的意义的基础上,特别要强调学生在课外要自觉尊敬国家标志的行为要求,尤其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时,都要向红旗庄严肃穆并进行注目礼或队礼。同时,课后加强督导评价,每周评一次,看谁做得最好,对于做得好的同学在班级或全校提出表扬。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能按要求自觉做到,时间一长就养成一种好习惯。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时,教师可以邀请交警到课堂上演示指挥交通时的情景,或者播放交警指挥交通时的录像,同时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交通规则;然后让学生讨论所见所闻,辨析遵守交通规则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种种表现,谈谈自己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最后布置作业,

五、与实际生活接轨,将品德养成教育融于日常生活

品德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悟理、内化,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与实际生活接轨,把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融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最后变成行为习惯。如教学《爸爸妈妈辛苦了》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①为父母洗一次脚;②制作一件小礼物,如一幅画,送给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③做一次饭,或者帮父母洗一次袜子;④谈谈你做完这些事情后,父母的反应和你自己的感触。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亲自体验了父母的辛苦,而且学会了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又如,学习《遵守交通规则》时,教师可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首先,带领学生让他们在马路的十字路口旁,看交警指挥交通,看红绿灯指路,看行人、车辆如何安全通行;其次,通过刚才的观察,让学生讨论所见所闻,并辨析遵守交通规则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种种表现,辨中悟理,辨中育德;最后,让学生回家里开展一次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良好的交通意识,同时还对遵守交通规则进行了小范围的宣传。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明智选择,是解决教育与生活脱节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蒲蕊.教育与生活(博士论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1-5.

[2]卢雁红,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小学语文教学.2002(1):6.

[3]李唯:《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