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伟(重庆市垫江第五中学校重庆垫江408300)
摘要: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035-01
1运用精彩的课堂导入吸引学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课下兴奋的思维带到课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石,对其有重要意义。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课堂导入:①故事导入法。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讲解本节课前,可以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②歌曲导入法。初中生紧跟时代潮流,流行歌曲成为他们的挚爱。在教学中,如果把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带入课堂,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享受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在课堂开始,用优美的音乐开头,给课堂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③问题导入法。教师可在教学开始,提出一些与所要讲的知识有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求知欲增强,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有和谐氛围的课堂。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下,要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是指导者,参与者。这样便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平等,不再是以前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是很好的伙伴、朋友关系。教师成为了学生信任的知己,双方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②注重教学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硬,呆板无趣,没有新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枯燥的感觉,很难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从而讨厌这门学科。教师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上,态度要温和,语气要温柔,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情趣,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讲些现代时尚的流行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怀着轻松快乐的心情学习,学习效率更高。③让微笑充满课堂。教师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鼓励的眼神,轻轻的抚摸,给课堂增添了色彩。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忽视无声的语言。面部表情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课时,总是面带笑容,平易近人,给学生亲切和蔼的感觉,学生会更容易接近,课堂气氛融洽,学习效率提高。
3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历史与社会教学,重在与实践的结合。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而没有搜集很多的事例来充实教学的内容,或者举的例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脱节,学生很难理解其要讲的深层含义。就算教师讲的多么生动具体,学生听的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也低下。这时,教师应把重点转移到课堂外,走出课堂,努力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多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把学生平时体验到的感受到的拿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有亲切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效率明显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不是单一的,教师可在课堂通过口头的方式讲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到学好课本知识对于现实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的影子,学好理论知识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学生走出了课堂,亲近了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掌握了知识,同时学到了许多从课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
4注意安排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接受真理,而是让学生去探究真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适当安排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来发掘问题,提炼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有人称他“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还有人认为他“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将这些观点交给学生去讨论,有的肯定他的功绩,有的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再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么,到底该对李鸿章作如何评价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李鸿章是天大的卖国贼,是他为洋人开启了卖国的大门。又有的认为,李鸿章虽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但他只是一朝臣子而已,他只是受命于朝廷,真正的卖国贼应当是清政府。对于不同的结论,学生们各有见解,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可以。最后,老师对双方的辩论观点做出点评,同时将正反两方的论据进行综述,并将更全面的认识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加准确的知识。
总之,历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青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6):112.
[2]董萍.初中历史愉悦课堂营造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