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社教学:逻辑还是激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4
/ 2

史社教学:逻辑还是激情?

陈雯

史社教学:逻辑还是激情?

———由《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一课引发的思考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北师大附中陈雯

【惑由课起】

要设计好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这节课存在一定难度。

如何在符合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推陈出新呢?在网上、教学资料中查找、翻阅了有关文明起源的大量资料后,对于第一课时,我决定打乱教材的顺序,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前提,重新设计了教学顺序思路,确定了“四大文明古国诞生的地理位置(都在大河流域)——文明古国为什么都会产生在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的纬度位置(都在北纬20-40度之间)——埃及的自然环境——埃及的文明历程”这样一条主线。

关于四大文明古国,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让没有很多历史基础和积淀的八年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及形成的先决条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并能够理解这一问题,确实需要教师动动脑筋,下点功夫。

其次,教材要求教师围绕大河流域孕育并创造出的人类灿烂文化成就,给学生分别梳理出古代四大文明诞生的脉络和方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介绍,这节课不仅是学生,恐怕教师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何能够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浓厚兴趣,并能够在课后主动去拓展和延伸,也是老师备课时要尤其关注的。

依照看起来很顺利的教学设计,我试讲了一次,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课堂气氛沉闷,时间安排不当,连基本的任务都没完成。整节课我滔滔不绝的问问题,恨不得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倒给学生,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学生昏昏欲睡,脑袋里一团糨糊。实在觉得这堂课教学效率很低、很失败。

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不是一环扣一环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

【反思明惑】

我反思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第一,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虽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仅仅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堆砌阶段,没有融会贯通,也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设计的环节。第二,对于教材内容涉及到地理知识的课程,我找寻不到激情的突破口。

教师应当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理解自然环境与文明历程的关系,而不是空洞的讲述和提问。历史与社会课堂不是结论的介绍,而应是探究结论的过程。一堂游离于学生探究之外的课堂,宛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完全失去了史社课堂的有效性。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走,教学流程一气呵成,只是体现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作用下的好课。这种课往往表面流畅而热闹,但如果能让学生有时间冷静思考,内在思维活跃产生的学习效果会远远胜过这种表面的热闹!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并促进其探究兴趣。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追求,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并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最后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我想:既然探究结论的过程是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何不尝试着把提出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但是提问题既不能天马行空,也要为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呢?

可以从课题入手,此课至始至终应该突出“得天独厚”四个字,这是个值得向学生讲清楚的概念,这堂课的重点也要落到“如何得天独厚”上来。围绕“得天独厚”,先让学生看课题,就课题提问;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分析思考,在上课的时候要求每个小组提出一个本小组自认为最有价值或者说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后把学生的问题列出来,有意识地按照从易到难,按照知识和思维本身的逻辑关系排列顺序;学生自己解决容易的问题,然后,教师帮助,提供资料;师生共同分析,解决较难的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一个个问题探讨后,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要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没必要刻意去追求教学程序的流畅,没必要刻意让学生活动,而是创设问题情境、以课题为线索、以问题来展开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思维在讨论中碰撞,知识在学习中建构,问题在合作中解决,学习的快乐油然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并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对人生感兴趣。

光有逻辑性还不够,教师要注意逻辑与激情相结合,教学的思路要有一定的逻辑性,逻辑是严谨和理性的,但一节好的史社课,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历史的美感,更要有老师的激情。坚持“知情合一”的教学原则是优化学生的个性、促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在教学中正是需要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情感,释放我们炽烈的热情,感染我们的学生。否则,一个教师,他的课堂容量再大、内容再丰富,如果只是平淡地叙述,也不会激起学生的共鸣,无法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

激情是一种情感,它是感性的。任何一节课都要让学生在某些时候有一瞬间的感动和冲击。但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却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在哪里设置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切入点”?这就要教师在每上一节课之前都要吃透教材、吃准教材。在对每一节课的设计前,就要明确在这一节课中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达到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这是一节课的灵魂。与传授知识相比较,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知识还有遗忘,但情感不容易遗忘,只要我们想办法去寻找这样的点,就有可能唤醒他们的心灵,也可以引发他们对学习史社学科的兴趣。

一个成功的教师要会懂得如何处理和把握逻辑与激情的关系,懂得如何在严谨的逻辑之上,去唤起学生的课堂激情,懂得如何去唤起学生的课堂激情,使学生从被动的去听、去写、去背转变为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这种唤起学生的课堂激情的方式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解惑心得】

这次的教学实践使我明白了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对知识的建构,营造一种学必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辩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认知和构建,对问题的严谨思考和探究,对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共鸣。

而课题有时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也是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的导火线。激起学生的疑惑,围绕课题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独立的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对于考试测评中正确答题也是有帮助的,真是一举多得。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会感到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尊重,还会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解答别人的问题而产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的兴趣。

史社教师尤其需要激情。要想打动、感染学生,首先要打动、感染自己,怎样才能打动自己?一定要先“进入”教材,选好教学素材,还要对课堂语言反复推敲。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美好感情的切入点,设身处地为学生的情感去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素材。

一直认为教学设计要出新,出奇,却忽略了一堂课的灵魂——课题其实就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最好切入点。一直认为只有历史课才能挖掘情感,只要挖掘够深,挖掘得当,涉及到地理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课程一样可以找到激情的迸发点。

其实,我身上出现的问题正是“功夫不深”、“不求甚解”的体现。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应该做到任何一节课,都能以课题作为线索,更好的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完成中学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找到与学生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相契合的情感链接点,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是一个改变教学理念获得极大收获的过程,更是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前面的路还很长,我要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历史与社会教师,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