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田从顶

田从顶

摘要:教师应该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以此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问题意识。

关键词:数学学习;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田从顶,任教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博陆中学。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和深度,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所以,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问题意识强的学生,能全面、清晰地感知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正确定位,知道问题的结点所在,使问题清晰可见,而不是不知疑在何处,惑在何方。问题意识弱的同学往往只能感知问题情境中的个别问题,或者根本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这些内容我不懂”,“这些问题我不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会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问题意识。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并不多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学生敢问、想问、要问的课堂氛围。

1.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型课堂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为什么”、“什么原因”、“怎么办”。因此,数学教师在每节课中应十分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一个笑脸,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眼神,即使问得有错误,问得浅,问得稀奇古怪,也应积极评价,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发表个人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激发问题意识,创造一个争先恐后“要问”的课堂气氛。

2.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激情,为此,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依赖记忆、模仿等数学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应具有探索性、发展性,更要有新异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要尽可能联系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置疑,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教师必须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问”的契机。

例1:浙教版七下5.4《多项式的乘法》

某一个养殖专业户,原有一长为a米,宽为b米的长方形养殖场,为扩大养殖场,长增加n米,宽增加m米,求扩大后的养殖场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本节课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多项式乘法的法则,明白算理!笔者在上课时为让学生能从中感受问题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所在。学生有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利用整体得到面积为(a+n)(b+m)

策略二:看作左右两个长方形得a(b+m)+n(b+m)

策略三:看作上下两个长方形得b(a+n)+m(a+n)

策略四:看作四个长方形得ab+am+bn+mn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非常容易发现:(a+n)(b+m)=a(b+m)+n(b+m)=ab+am+nb+nm,从而提出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所以,教师要善于把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数学现实的背景之中,让学生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归纳如下:

1.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背景材料,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决的数学文化氛围。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基于经验提出问题。

例2:浙教版八上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使其在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创设操作式的情境,让学生基于直观提出问题。

例3:浙教版八上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合作学习:

把你们小组所做的立方体纸盒沿着某些棱剪开,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然后铺平,把你所得到的图形画出来,数一数剪了几刀?并比一比,有何异同?

因为不同的剪法能得到不同的表面展开图如下:

学生通过“剪”“比较”就会激发他们去探究棱柱展开图的特点,产生新的问题。

3.为学生提供“两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创设冲突式的情境,让学生基于矛盾提出问题。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不断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

例4:浙教版八上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中:

杜登尼——“蜘蛛和苍蝇”问题:在一个长方形长、宽、高分别为3米,2米,2米长方体房间内,一蜘蛛在一面的中间,离天花板0.1米处(A点),苍蝇在对面墙的中间,离地面0.1米处(B点),试问:蜘蛛去捉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学生知道两点间线段最短,但线段AB不是蜘蛛的爬行路线,于是就激起了学生对表面展开图进行探究的兴趣。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创设悬念式的情境,让学生基于困惑提出问题。生生、师生的讨论,以各自特殊的思维通路发展,各有其独特的论点、论据和思维组织方式,都有得有失,在听他人发言时,自己已经建构好的思维通路和理论观点经常被打乱,需要时时思考他人的论点,评价自己的想法,在这种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的热烈气氛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养成了自我思考、发现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5.设计开放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开放、学习方法开放、问题开放、解题开放、课型开放等。例如,解题的开放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课型开放可以包括基础课、拓展课,也可以是讨论课、自学辅导课、解题训练课等。但不管如何开放,都应该突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师生合作交流,重视数学学习与知识构建,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和态度。保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例5:如图,已知∠ABC=20°,BD=DE=EF=FG。

(1)∠ABC内符合条件BD=DE=EF=FG的折线(如BD、DE、EF)共有几条?

(2)若∠ABC=10°呢?试一试,并说明理由。

在解决前两问的基础上,学生就有可能提出对∠ABC为任意锐角的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寻找一般规律。

6.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知识的应用,引发更多更新的、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创设综合实践情境,让学生基于应用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然后涉及解决方案和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某一课题的提出者、主持者和实施者,并且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为是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他们就会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思考、想象、尝试、探索、发现、纠正、优化、再探索、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提问契机”,不但敢问、会问,更要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许多教师特别在新授课时,非常注重揭题环节的完美性、铺垫性,而容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他们想知道什么。而这时,恰恰是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因此,笔者每次出示课题后,就会有意训练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之类的问题。自己作为一名学员融入学生的小组讨论,把讲台让给学生。长此以往,养成学生一看到课题即想发问的习惯,培养善问的学习习惯。

例6: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笔者在幻灯片上呈现课题,便问看到今天的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全等的判定定理:SSS,SAS,AAS,ASA。

学生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学生3: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2+b2=c2。

学生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学生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生6:标题的核心在全等判定,研究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学生7: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也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

学生8: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有何不同呢?

2.质疑解法,训练求异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时,要鼓励学生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能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异议。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7:浙教版数学八上P47页题4:如图,∠ABD=∠ACD=90°,∠1=∠2,则AD平分∠BAC,请说明理由。

学生用“HL”定理证明△ABD≌△ACD,在得到∠BAD=∠CAD,从而将问题解决。当笔者问到还是否有其他方法,很多学生举手了。

学生1:由勾股定理很容易推出AB=AC,再根据“SSS”定理证明△ABD≌△ACD。

学生2:由∠ABD=∠ACD=90°,∠1=∠2这两个条件很容易推出∠ABC=∠ACB,进一步得到AB=AC,由∠1=∠2得BD=CD,所以AD是BC的中垂线,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AD分∠BAC。

3.质疑课本,拓展学习的渠道

课本呈现的学习内容是浓缩的、静态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但其中也有许多“空白”需要学生通过其它渠道来丰富和补充。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课本。有时敢于质疑课本,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把数学知识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近几年的中考题就注重了对学生这方面意识的考查。

例8(2006浙江临安):有一道改错型阅读题:已知a、b、c为的三边,且满足,试判断的形状。

问:(1)上述解题过程,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2)错误的原因为:;(3)本题正确的结论为:。

此类问题,常常是事先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但在解答的过程中却设下错误的陷阱,解答者必须要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在“细”上下功夫,题目的解答过程表面上看是对的,但只要有质疑的习惯,是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的。

四、结束语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营造氛围”、“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促使他们在面临某一数学问题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什么问题”、“怎样设法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等一连串的自我发问,从而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素养,进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申建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J].湖南教育,2006(10).

[2]卢业琨.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J].广西教育,2006(1).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博陆中学

邮政编码:311103

HowtoCultivateStudents’QuestioningAbilityinMathematicsLearning

TIANCongding

Abstract:Teachersshouldcreatesituationsforstudentstoactivelyraisequestionsandsolvequestions,soastopromotestudentsdevelopquestioninghabits,thustoimprovestudents’questioningabilityanddevelopmathematicsquestioningawareness.

Keywords:mathematicslearning;questioningability;questioning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