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点亮智慧的火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有效对话———点亮智慧的火花

盛群女

盛群女(富阳市环山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孔子与弟子“对话”,才有了被后人誉为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论语》;柏拉图也正是在与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之后,才有了在世界哲学史上震古烁今的《理想国》……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没有“对话”就不会有群星闪耀。巴西著名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也是一种创造。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受到精神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人”的学习境界。

一、培养学生“对话”的兴趣,播种学生的智慧种子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管在什么时候,也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都应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1.对话是智慧的外露

智力是一个人理解他周围世界,并能机智地去对付周围世界挑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知识再多,也是个“现代文盲”。采用“对话式”语文教学,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权威,没有主次,只有平等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学习语文的智慧也得到启迪。

2.对话是情感的表达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而“对话”则是一种最直接、最强烈的表达方式。它是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深入。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对话的这一重要作用,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平时多开展主题班会课、讨论课、辩论赛,学生说话的热情就会极度高涨,往往产生欲罢不能的局面,感情在此充分外露。

3.对话是知识的外化

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否,往往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机智善谈者不仅思维敏捷,而且学识渊博,二者相辅相成。思维敏捷快速,自然会促使大脑中储存信息的连续反应,引起滔滔不绝的议论。在交际中,无数事实证明,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者在交际中如鱼得水,青云直上,而口笨舌拙者往往是交际的失败者。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们就不会沉迷于做一个只会写的机器,而是极力要求练出一套过硬的口头功夫。

二、丰富学生的“对话”形式,培育学生的智慧之苗

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在民主、平等关系中交流,使对话者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

1.教师与学生对话———民主的智慧

作为语文教学的师生对话,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应指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还是心灵的相互沟通,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师生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逐步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层理解,即达到与文本视界的相互融合。

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的时候,要求学生们给每一段落列出小标题,参考书上给的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但在讨论时,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有的学生概括为“可爱的小草、美丽的花、温和的风、诗意的雨、希望的人”;有的则是“春草生、春花美、春风暖、春雨濛、春望多”……学生们所用的语言都很美,因为他们已经领略到了文章的美。笔者对他们的语言都作了充分的肯定,而没有拘泥于参考书上的答案。在这种对话中,学生、教师的距离近了,课堂的气氛活了,这里不存在教师与学生的区别,都是课文的探讨者。也不存在教与被教,而是民主的对话双方。这样的气氛中,思维碰撞出火花,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

2.学生与学生对话———灵活的智慧

传统语文教学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的教育因素被忽视和浪费。“对话式”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学生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在一次模仿造句练习的时候,学生们造出的句子千差万别,大出意料,引人深思。

例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要求分别用“夏天”“秋天”和“冬天”造句。

“夏天像园丁,管理着植物,让他们变得更加鲜绿;秋天像天气预报员,告诉人们要多穿衣裳,别着凉;冬天像清洁工人,扫着地,推着车。”

“秋天像顽皮的小孩,把所有的树叶都摇下来,边摇还边得意地笑着。”

“冬天像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回顾着自己这一生的功绩。”

这样,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奥妙与新奇。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平等的智慧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反驳、学会欣赏。学生在语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与作家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没有对作家作品的敬畏之数奇思妙想便会纷至沓来,学生便会感到文学的、语言的、篇章的智慧,更能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文学作品自身具有多义性,不同的阅读者以其固有的体验、性格、情感,对于同一文本做多元解读。我们提倡文本解读多元化,要求教师在“生本对话”过程中,不用固定的框框去把学生思维圈起来,也不用唯一的答案去排斥学生的异议。学生完全有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的自由,有不接受教师或权威意见的自由。对出现不同看法的问题,不是强迫学生接受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个未定的模糊领域,师生在这些未定的模糊领域里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特个性日益张扬,创造精神不断增强,使他们无限的创新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

4.学生自我对话———自由的智慧

自己与自己对话,是对话的高级状态,哲学家就经常处于自我对话状态。其实,自我对话并不神秘,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理性的思考,是思维的整理,语文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说法、推理、结论、情感、行为等多作自我否定或肯定的评价,多作正反两面的比较和对比。通过自我对话发现自己思想情感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和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个性。通过这个内省过程,引导学生的悟性从灰暗走向敞亮,让他们的仁爱、智慧从内心深处溢出。目前,课堂外的自我对话正通过学生的各类练笔为载体进行,课堂内的自我对话则尚须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践。

三、创设合理的“对话”情境,浇灌学生的智慧花朵

教师要善于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确立话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对话中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具体做法如下:

1.循序渐进的讲话训练

创设语言环境,或者给出一个简单的提示,就可以进行即兴练习。笔者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采用五分钟说话,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锻炼的场合。

比如今天阳光不错,还有点风,就让学生们主动描述自己上学时的感受,有的说“阳光灿烂”,有的说“阳光猛烈”,也有的说“阳光柔和”等,大多数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的感受彼此有异,教师还可以再鼓励一下,说复杂一点呢?于是学生纷纷有了下列句子:

“柔和的阳光抚摸着狂风中的大地。”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说风的呢?大家听下去。”

“风是伟大的,今天,它将那酷热吹走了。”

“风像个发了狂的野兽,猛烈地袭击着行人,它要把人的头发全都吹乱,把所有人的眼睛都吹得睁不开。”

“阳光与寒风在高空中嬉戏,天空中不断传来它们的欢笑声。”

显然,这样的即兴说话练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教师在设置了有趣的话题后,其间适当穿插演讲比赛、辩论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妙趣横生的联想和各抒己见的热情。在这种“情景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在争论中发现知识,学会学习。

2.阅读课———调换角色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生活能力。”这里的“行”就是指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无疑加速了由“知”到“行”的进程。一学生主讲,促使其他学生能抢着质疑与主动答疑。另外,由于是让学生当老师,“主讲者”与“学生”之间毫无隔膜,“学生”想难倒“主讲者”,“主讲者”想过一把教师瘾,双方都费尽心机。这样的课堂在老师的合理安排与指导下,无疑是一场斗智表演。

如在教学《理想应该是双向的》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己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围绕语文考试开卷的利与弊,展开激烈的讨论。双方辩论据理力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表现了强烈的竞争意识。这场辩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而且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作文课———学生讲评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主讲,学生陪听,作文讲评课尤其体现了这一点,教师读几篇范文(范文已被分为好、中、差的典型),并作一定的评点,学生只做忠实的听众,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然后继续下一篇的写作。这种教学其弊端不言自明,更不要说培养说话能力了。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这样一种做法,即作文讲评由学生来唱主角,教师只是个穿针引线的配角。如在讲评《十年之后忆今天》这篇习作时,照例打印出几篇,供讲评课上交流。学生们读了这几篇文章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篇引起了争论,作者写的是十年后,自己因利用现金出纳之便贪污公款,锒铛入狱。中秋夜回想起当初入团宣誓时的情景感到懊悔不已。有的同学认为文章的主题不够积极,有的同学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文章恰恰真实的反映了生活,不像其他文章写的十年后都是“伟人”。最后,笔者对学生们说:“将来是一个未知数。充满着各种可能。大多数同学所写的理想给人少不更事的漂浮感。而这篇文章不仅有真实感,而且说明作者有危机意识和警惕性,这将使他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好。文章的主题不仅积极,还是深沉的,是发人深省的。”作文课上,让学生自读、自讲、自评、自议,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深入研究,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更加富有启发性的智慧宝藏,丰富他们的创造性因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