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转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教师角色的转化

李笃芳

李笃芳

(大竹县石桥铺镇中心小学大竹635100)

【摘要】: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而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其角色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与传统教师的角色地位作为对比,阐述在基础教育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教师角色转化教育观念

我国在不断变革,必然要求教育不断变革。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又是核心。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是否能顺利实施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基于此,对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进行探究,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在以往的教学行为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程则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以及教育教学的反思者、研究者。教师的角色变得多元化,相应地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这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具有感染力,而且,这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转变教师的角色。

一、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鉴于此,新课程要加强道德和人文教育,做到知识、学科、能力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首先研究的问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以转变教师的角色为切入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二、扮演的角色

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既重视英才教育,又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多层次、多规格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培养少数“英才”,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素质优良的人才;强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单纯以学习成绩的优劣衡量学生的评价方法,将逐步被以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评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方法所取代。事实上,仅以分数来看学生,不仅会使大批学习困难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而且会影响一批有潜能的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困难生。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三、更新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四、提高施教能力

(一)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用感性、生动的情境分析代替枯燥乏味的言语说教。

(二)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大学升学率的提高,因此学生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首先要研究教法,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标的本质是在“交往”中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和学生合作共同讨论研究,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所以我们要调控好场面,真正做到“活”而不“乱”。“形”乱而“神”不乱,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下转第10页)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总而言之,新课程下的教师,不能再是“演员”,而应成为“导演”,真正发掘的应该是学生的“表演才能”。惟此,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希望。“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老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