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李春莉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255030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叶圣陶老先生也提出:“语文的根在听说读写。”可见听说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如何培养学生敢说、想说、会说的能力成为关键之所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上情况,我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保护欲望,让学生敢说。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要想使学生说出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观上有“说”的愿望。只有学生对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敢说。这是进行说话训练最基本的要求,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地、轻松地、无所顾忌地说,激发学生说话的激情。
1.对“抢说”者。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置身于学生当中,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同时,对于在交流中的“抢说”者,首先要肯定“抢说”者的思维敏捷、发言积极等优点,再告诉他“想好了再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样,既保护了“抢说”者的热情,又不致于让他感到难堪。有一次,我上语文课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名叫唐俊豪的同学,不管我问什么问题,他都能脱口而出,以至于别的同学失去了动脑的机会。针对此现状,我找唐俊豪同学谈话,首先夸奖他回答问题积极,然后婉转地告诉他:课上能否不抢说,先思考后回答?让他学会遵守交流的常规要求,为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2.对“误说”者。学生说话难免会出现失误。有一次,让学生进行练习说话“校园一角”,而有位同学却把整个校园都说到了。在其他同学的议论声中,我这样总结:“你说的太好了,我们仿佛跟随你游览了校园的每一处美景,你真是位善于发现学校之美的有心人。现在老师希望你说说校园中最美的一处,能不能试一试?”这位同学马上露出笑容,重新说了“校园一角”。可见,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巧妙地加以引导,所能达到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
3.对“不说”者。对于“不说”者,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比如:教师应面带微笑,多向这些学生投去鼓励的目光并点头示意,让他们能够意识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再比如,让胆小的学生站起来,面对大家,由说一个词、一句话,逐渐过渡到说一段话。
总之,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说话的乐趣,保护好他们说话的欲望。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想说。
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条件,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语文教材本身具备很多说话训练的素材,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如读讲课文、补充课文、即兴表演、描述真面、畅谈感受等。如学习《两只小狮子》一课,课文插图是懒狮子睡大觉和勤快狮子练习本领的情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挖掘插图内容,如口述懒狮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它的心理活动。这时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举手,各抒己见:“懒狮子在懒洋洋地晒太阳。”“懒狮子在翘着二郎腿做美梦。”……教师可紧接着顺藤摸瓜问道: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同学们纷纷回答:“我真替他着急,他不会捕猎,以后怎么生活啊!”“他怎么这么懒,不知道练习生活的本领啊!”“你看勤狮子多么勤快呀!在刻苦地练习生活的本领,懒狮子应该向他学习。”……这样的引导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又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说。如组织主题班队会、诗歌朗诵会、参观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让学生在活动中陈述,来丰富学生们的说话内容。
3.倡导自由表达。即经常提供一定的时间与场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容不受他人命题或其他条件限制,有什么要告诉别人的就让他说什么,要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说话的习惯,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
1.说准。我们说话总有一定的目的,说的时候要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进行准确的表达。如同样是说“我的妈妈”,若以《闲不住的妈妈》为题,那么就要紧紧围绕“闲不住”来选材,体现妈妈的勤劳;而要以《爱唠叨的妈妈》为题,那么就要抓住“唠叨”的特点,来表现妈妈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子女的爱心。
2.说实。这就要求平时善于观察与积累,人、物、景、事等都可以作为说话对象。
3.说顺。即要做到“言之有序”。如描述一处景物,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讲,也可按时间顺序来讲,还可以以景物内容为序分类讲述。这样的讲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说形象。即要丰富语言,美化语调。学习途径主要有三:一是从书中学;二是跟他人学;三是听广播、看电视。
总之,说话训练要以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为中心,以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为凭借,注重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敢说、想说、会说的欲望。将训练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