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大同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山西省大同市037008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电力企业发展迅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企业内部控制观念淡薄、风险管控手段单一、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问题。最近,我国的大型电力企业集团频频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造成的。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合工作实际,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我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于2006年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总原则和具体规定。2006年7月15日,我国成立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2008年6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试行。2010年证监会同财政部、国资委、审计署发布了《配套指引》,自2012年在上市公司施行。这些规定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会计舞弊及财务报表粉饰案件逐年增多,内部控制已成为电力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升企业自身实力,迎接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是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要坚持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则。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完善相关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完善治理结构的基础。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发展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密不可分,而战略的实施、组织的保证、财务的管理、会计的核算都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通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为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电力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虽然部分电力企业已经实施了风险管理,但是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较为薄弱,电力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电力企业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紧密相连,对于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内部控制理论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对于内部控制的实践为内部控制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具体包括内部环境、设定目标、识别事项、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活动和信息与沟通,是对内部控制要素的细分,风险管理进一步拓宽了内部控制的内涵,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益趋同。主要是因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质相同,都是为了管理和控制风险,风险管理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控制的主线。从理论上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目标、步骤和方法上都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虽然各有各自的目标,但是两者实质上都是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程序具有相似之处,在控制程序上,也是关注于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控制程序,两者具有相似的过程控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方法也具有一致性,风险管理常常借鉴内部控制的方法,内部控制也采用风险管理的措施,一般都是采用环境控制、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边际分析、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等方法。
三、电力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1、经营方面主要财务风险
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供应、生产、销售环节中因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经营性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风险、产品生产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
2、投资方面主要财务风险
投资风险指电力企业投入一定量资金后,因市场供需变化而影响最终的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离的财务风险。电力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是购买大型固定资产如大型发电设备产生的风险,购买有价证券、股票因收益或股价变动产生的风险。
3、筹资方面主要财务风险
一是忽视战略导向,缺乏对目标资本结构的清晰认识,很容易导致盲目筹资,使企业资本结构、资金来源结构、利率结构等处于频繁变动中,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二是缺乏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导致的筹资风险。三是对资金缺乏严密的跟踪管理,可能会使企业资金管理失控,因资金被挪用而导致财务损失,也可能导致利息没有及时支付而被银行罚息,并丧失信誉。
四、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当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电力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面临的压力则是市场竞争压力,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注重电力企业的管理层面,从电力企业的整体出发,体现了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纳税风险、电价风险等。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涵盖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将责任主体上升至董事会层面,是全体股东的意志体现。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1、建立与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的财务管理体制
电力企业具有投资大、资金量大、设施分散等特点,财务管理范围较广,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建立坚实的财务管理体制,形成以会计核算为核心的,覆盖各项经济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电力企业的财务安全。在财务管理体制上,要注重企业的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等。加强对经济业务的管理和监督,经济业务都是以资金运转为核心,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加强财务控制。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控制环境建设
一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定期报告制度。制定具体的执行办法,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水平。二是细化控制内容。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分配,重点关注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资产采购等控制指标,强化费用、成本控制。三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可以有效预防内部交易和腐败,在关键岗位上要避免一人多岗,要实施一岗多人,形成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四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重点部门或通道安装电子监控设备,设置电子门禁卡等。五是建立相互制约制度。相互制约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电力企业涉及的经济业务多,各经济业务都比较复杂,要从控制的思路出发,重点关注计划、审批和执行过程,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要实施项目化管理方案,一笔经济业务由两人以上(包括两人)共同完成,有记账,更要有核对和审核。六是建立岗位轮换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应该包括定期岗位轮换制度,要明确每一位职工在核心工作岗位上的职责,不定期的进行轮岗,严格控制关键岗位职工的履职时间。
3、强化风险管理,实施风险控制
一是要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电力企业每天面临的经营环境都在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较为激励,如何识别、确定和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在实践中要梳理所有的业务活动,收集风险点和控制点,对于重大经济事项进行重点评估。二是成立风险管理与控制委员会。加强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领导,配备专业财务人员,做到专职专岗,实施岗位负责制。三是设立风险预警指标。要以电力企业财务核心经营指标为准,及时发现已经存在的或潜在发生的经营风险,借鉴现代管理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模型分析方法,收集风险预警信息,及时掌握可能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风险信息,及时上报风险信息,做到有效传递。四是电力企业风险管理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电力企业在确定风险管理目标时应注意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之间关系,正确把握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五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风险控制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新时期新阶段企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永久动力,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必须依靠人来完成。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成败,关键由人来决定,企业员工的行动和思维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成败,领导者的思路和方法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所以企业领导者要加强对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视,尊重职工的心理需求,加强信息有效传递,形成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
4、强化内部监督,实现信息共享与有效沟通
一是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实现途径。内部控制审计主要通过监督内部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来有效监督控制结果。通过实践证明,内部控制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成本控制、财务审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电力企业要通过机构改革和组织结构重建的方式,加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将其独立于董事会下,确保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三是要加强监督落实。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加以落实,制度将形同虚设。只有将内部控制制度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指南,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四是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是全方位、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要建立高效的预算控制体系,实现经济事项的发生必须要有预算安排。五是加强信息传递与有效沟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常处于变化之中。电力企业只有加强信息与沟通,才能把握管理先机,收获成效。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要加强会计信息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风险的实时预警与监控。建立覆盖经济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收集、处理、归类、报告的信息化和网格化。
参考文献
[1]李并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4
[2]邹红霞:探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成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