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流行特征及临床分析

/ 2

23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流行特征及临床分析

胡勇黄春艳黄建勇谢云霞

胡勇黄春艳黄建勇谢云霞(公安县人民医院434300)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068-02

儿童支原体肺炎,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其发病缓慢,病情复杂,病程长,症状轻重不一。近一年来,我院共收治支原体肺炎23例,对其流行特点,临床及胸片特征进行分析,并重点讨论其肺外表现及诊治休会。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共收治男17例,女6例,男女为2.9:1,年龄为-4岁4例,4-9岁10例,9-12岁5例,以4-9岁发病率最高约60%,发病季节4月-5月3例、6月-8月5例、9月-10月4例、11月—第二年3月11例。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平时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以冬季较多,起病缓慢,潜伏期长,一般1-2周左右,病程2-4周,最长6周,本病多有较长时间密切接触史。

三、诊断标准

①发热伴剧烈咳嗽;②肺部物理体征有或无;③胸片呈现不同程度肺部炎症表现;④冷凝集试验≥1:64或连续化验效价递增者。

四、主要症状及体征

发病初期均有发热≥39℃11例,稽留或弛张热型1-2周,咳嗽14例,开始为刺激性干咳,继之转痉挛性咳嗽,部分呈百日咳样咳嗽,日轻夜重,持续2-3周,多有头痛、倦怠、厌食等。高热者神萎、面色苍白,于发病4天左右皮肤出现栗粒大小猩红色斑丘诊7例,两侧肺部叩诊,浊音2例,右肺中下叩诊,浊音占4例,一侧或两侧肺部有干罗音8例。心率快占5例、心音低钝3例、出现奔马律2例,胸片心脏增大1例,肝肿大11例,肝区叩击痛2例。

五、X表现

①单侧或双侧肺门阴影增深7例;②肺间质内、中带呈弥漫性网状结构4例,模糊条索状改变3例;③肺泡呈颗粒状阴影4例、云絮状阴影5例呈肺叶肺段型炎性改变,边缘不清,多见右肺下叶;④偶见右侧胸膜腔中等量以上积液。

六、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

①心血管系统,心电图异常7例,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Q—T延长及T波改变等。其中偶见GOT、LDH、CPK均增高;②血液系统,偶见鼻衄,血小板减少,类白血病反应,感染性中毒性贫血;③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4例,腹痛2例,肝脏增大2例;④神经系统症状,发病初期偶诉头痛;⑤骨骼及肌肉症状,一过性关节疼痛及周围腘窝处麻木,偶见腓肠肌疼痛2例;⑥皮肤呈多型性斑丘疹5例。

七、实验之检查

血常规:RBC<3~3.5×1012/L2例,4-4.5×1012/L15例。Hb90~100g/L2例,110~140g/L15例,WBC≤10×109/L13例,10~12×109/L3例,>12×109/L1例,嗜伊红细胞绝对值增高3例,血小板<100×109/L2例,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查基本正常,血沉ESR20mm/H7例,80mm/H2例,余8例正常。冷凝集试验,疗程1周≥1:64(55%),疗程3周复查≥1:128(25%),≥1:256(13%),发病第四周复查≥1:512(5%),≥1:1024(2%),查肝功能9例,SGPT增高4例,血培养5例均阴性,1例做胸水化验:为淡黄色渗出液,微混浊,PH7.7,比重1.025,白细胞0.45×109/L,Rivalta试验(+),糖降低,蛋白定量增高。

八、治疗与转归

本组17例,有青霉素、氨基糖甙类,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史,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得休息,护理与饮食,必要时口服小剂量退热药,及服用中药。其他对症疗法与支气管炎相同。支原体对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辅助治疗、疗效明显。阿奇霉素为首选药物,剂量10mg—15mg/kg、d,口服一日一次,可改善各种症状,减少肺部阴影,并可缩短疗程,红霉素疗程2~3周,此外:美欧卡霉素,利福平和乙酰螺旋霉素亦有疗效。重症患儿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预后良好。虽疗程有时较长,但终可完全恢复,很少出现并发症,仅偶见中耳炎。胸腔渗出液,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脑膜脑炎及皮肤粘膜综合征,偶可再发,有时肺部病变和肺功能恢复较慢。

九、讨论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酷似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本症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并有一定的流行周期,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重者高热,超高热,顽固性咳嗽并伴多系统损害,轻者则仅低热,病程长者近2月,短者不足2周,其原因可能与感染的轻重程度及免疫反应的强弱有关,本组有肺外并发症者8例,其中1例并发各系统损害,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脏器损害的原因,现多数认为系免疫因素起重要作用。

本组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加用第三代头孢抗感染,疗效显著。持续高热及有肺外症状者均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7天,早期应用可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支原体肺炎已成为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情复杂,又能造成多系统损害,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诸福棠等,实用儿科学,第3版.

[2]曹立璞,中华流行病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