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金凤乡中心学校田圣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类型
目前主要有类型有由爷爷奶奶照看的,有由叔姨等近亲或远亲照看的,还有就是没有亲戚看着,直接塞到寄宿学校的!
以上各种状况使得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帮助及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有钱但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外工作,对孩子缺少关爱,所以孩子向他们伸手要钱基本上是按要孩子的要求给,而监护人由于特殊的身份监管不到位,导致孩子在日常开支上没有监督到位,而在学习上,由于本身知识缺陷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或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来辅导他们,致使孩子在价值观的形成和学习上都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导致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孤僻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情感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经常说谎、说脏话、上网、玩游戏、早恋、不服管教、抽烟、喝酒、打架等等一系列的坏毛病。
3.沟通不畅
大多数的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和学生无法沟通,和孩子出现代沟,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另外,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婚了,自己感觉没有了母爱,和父亲相处不来,就无心上课,开小差,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同学相处不好。班主任、课任教师多次做其思想工作都没有用,经常逃课、上网等,最后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另外,一些“打工”父母认为自己挣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学校教育环境
尽管我国全面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中小学普遍面临着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善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窘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由于这些原因让学校根本无力专注并切实加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在农村学校队伍庞大,学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也顾此失彼,又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对策;学校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但目前“不敢管、管不了”的教育现状致使学校也无法落实这些制度,因此管理好“留守儿童”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四、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行,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和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另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摆脱狭隘沉旧的思想观念,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同时,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五、寄宿制学校的现实性分析
从以上留守儿童寄宿前后的状况来看,寄宿制学校的确是弥补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带来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的目前最适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办法,有着较大的优势。
首先,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学校较远的农村,如果不住校,放学回到家已经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致使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此日积月累的学习负担就会逐渐拖垮孩子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走读的留守学生,放学回家路途远,沿路的游戏厅、网吧、录像厅经常使得孩子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这怎会不影响学习呢?而实行留守儿童集中管理,避免了个别管理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早、晚时间必须上早操上自习课,在自习课上认真复习功课,预习新课。学校在早、晚自习课时间,安排相关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及时解疑释惑。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
其次,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人身安全保障势。为了节省教育成本、集中资源办学,地方教育部门都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调整,致使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就读,这就不得不使孩子住校或住到寄宿制学校,这样一来,也就解决了一部分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许多负担。
再次,寄宿制学校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方面有明显优势。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但如果留守儿童交由寄宿制学校集中管理,基本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同时,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他们在教师教育帮助下能够端正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与班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集体中,减少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而寄宿制学校是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途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成了摆在基础教育面前有待探讨、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值得考虑的问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为留守儿童一片蓝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