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滞后的思考和对策
◆蔡海春广东省雷州市客路中学524200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极不相符,成为农村教学改革的瓶颈。本文就影响体育教学的不利因素进行剖析以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共同探讨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兴趣思考对策
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本地区的一些农村中学学生体育成绩让教师们困惑。据统计一些学生仰卧起坐只能完成3个,200米跑跑不完,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优秀率仅3%,测试成绩普遍在55分到65分之间,曾经是农村中学里学生们比较喜欢的体育课竟成了“鸡肋”。
甚至个别农村中学体育课上,许多学生要么是排队点了名便回教室,要么是“牧羊式”,解散后便在树荫下坐着聊天,玩扑克、下棋等,长年如此,从而造成学生体育课一无是处,体质下降,达不到体育教学目的。
一、造致农村体育教学滞后的原因
鉴于上面现状,我认为农村体育教学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模式与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1)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不相符。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但是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维持已有的条框,与学生与时俱进地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例如,每上课伊始,体育教师常四列横队、慢跑两圈;上课的尾声,常采用徒手操、抖动肌肉等方法,这种固定的课堂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时间一长给学生带来负作用,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很难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体育教师过分囿于体育课堂传统结构模式。
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习惯的影响,许多体育教师的体育课一般采用四段教学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样固化结构对课的各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人体的生理机制,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作用,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也被限制了手脚,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性特征,一味追求时间在各部分的合理分配,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牵制了教学中某些内容的正常发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挖掘体育教学资源。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达标,教师做示范学生模仿,而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要发展学生体质,又要传授学生锻炼技能,充分挖掘体育教学资源,诸如本土特色文体文化,创新教学方法,知机识变,开发学生的体育能力资源,构建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
(4)片面追求中考体育成绩,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无法享受快乐体育。
农村里,一个孩子的未来就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未来,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事关重大。在中考分数这一“指挥棒”的无形作用下,许多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敢擅自偏离中考体育加试的内容,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考试的项目开展,长时间里,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机械的训练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无法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的阳光乐趣,致使他们宁可在树荫下闲聊或在教室郁闷学习,也不愿意参加甚至逃避体育活动,不足为怪。
二、革新农村体育教学的对策
如何改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困境,让失去体育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体育课堂里,使农村中学的体育课走出新的天地,作为多年从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师,我认为可运用以下的对策去改变。
1.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激活学生运动兴趣。
农村中学学生经常从事农事劳动,喜欢运动,并不缺乏锻炼,只不过体育课对他们来说是缺少吸引他们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的培养,激活不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锻炼,展示多元,展示自我,享受体育运动审美意趣和激励评价。
例如,在200米跑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分组竞跑计时,永远是身体素质好的快,身体素质差的慢,而跑得慢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经常出现不想练,不敢跑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革新竞跑方法,把原来的等距离不等时间改为等时间不等距离,男生31秒跑,女生36秒跑。具体做法是体育委员发令,我计时吹哨子,学生根据自己速度选择不同的起跑点起跑,在终点时间一到(男生31秒,女学生36秒),我马上鸣哨,能赶在哨声响前冲线的学生可以继续增加自己所跑的距离,相反则减少自己所跑的距离,这种方式反复练习2-3次,让学生自己同自己比,大大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无形中提高了学生200米跑的成绩。
又如在长跑(1500米,800米)项目,本人通过杜郎口“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讨论确定如何跑,怎么跑,让他们充分发挥,大胆表现。在小组长带领下他们有“圆形”跑、“s”、“8”字形跑、“螺旋形跑”等等,展示完后,我又为他们创设一种更有趣的“争当旗手”跑,即是分小组或集体跑,跑在队伍最前面的一位手持红旗,后面那位同学想当旗手,就跑至最前接过红旗继续带领全队向前跑,同时,配上歌曲《红星闪闪》,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们乐在其中,妙趣横生。
2.挖掘校本课程,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主体欲望。
校本课程是比较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其往往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文化活动,以此作为体育教学的突破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比如舞狮、人龙舞、雷歌等,是雷州地区民间艺术的奇葩,比较受当地人民熟悉、欢迎,这些活动需具有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才能参与。对于这一运动,许多学生耳濡目染,甚至参加过这一运动,兴趣很浓。所以上“鞍马”一课时,我安排穿插“人龙舞”教学,配乐雷歌,让参加过“人龙舞”表演的学生当一回教师,示范跳桩武术,只见动作刚劲、惊险、优美,喝彩声连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享受“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乐趣,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可见,有机地穿插本土体育文化,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激活学生的兴趣,何愁学生不回到体育课堂?
3.创设激趣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参与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永远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严重抹杀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创新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
例如,在学习“双脚跳跃双脚落地”这一技能时,我首先用“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秋游”的语言煽情,调动学生玩的积极性,然后用开汽车(教师:车头;学生:车厢)带领学生作螺旋形跑来完成准备部分。接着通过绳操让学生练习跳跃,在学生跳得兴高采烈时,我设置了一个情境:我们现在来到农村的一个鱼塘边,同学们想象一下,看到什么?同学们轻松想象鱼、青蛙、鸭子等,于是趁机让学生模仿青蛙蹦跳、鸭子走路的动作,他们十分投入。我又趁机创设情境:青蛙很淘气,想到荷叶上去玩耍,你们能用自己手中的绳子帮青蛙在池塘摆成各种各样的荷叶吗?学生们的兴趣再次激发,很快将绳子放成各样形状,最后我请同学们扮做青蛙,利用摆好的“荷叶”作跳跃练习,同时提出“跳跃时要轻轻落地”的要求,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动作也做得比较规范,在充满兴趣的练习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通过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不断创新以及自己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让远离体育课堂的学生重新回到体育课堂中,体味体育锻炼的乐趣,达成体育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主编《社会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2]武斌主编《运动与健康教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1。
[3]颜庆等主编《中学体育教材教法》.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