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浅谈幼儿的数学教学

师燕

师燕(雷波县幼儿园四川雷波616550)

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比较难教,幼儿在学习中感到比较枯燥,应多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幼儿的数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下面谈个人见解。

1.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目前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现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解、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如:多翻阅报刊杂志、多向有经验的请教、多到兄弟园参观学习、多利用网络信息和外地相互交流科研成果等。

2.数学教学中以趣味游戏来激发幼儿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教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教师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同一花色形状和颜色相同的扑克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又如:设计游戏《铺路》时,其主要意图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评析:在游戏中激发了幼儿兴趣,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3.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

幼儿数学教学故事化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如:教学6和9时,编有故事:有两个孩子。他们俩叫什么名字?等会儿告诉你。①他们有一个溜冰溜得非常好,你看它是这样溜的(边讲边画“6”字):先倒退着弯弯地溜半个圈,然后蹲下身子一个劲儿在原地转圈。后来人们把它溜出来的这个图形当作一个数字来用,叫“6”字,原因:“6”和“溜”字发出的音相近,它叫小六子,六就是“6”字。现在小朋友你一定知道了,以后只要看到“6”这个像溜冰的图形,就会知道它是数学6,是小六子溜冰溜出来的。②不会溜冰,可有一个神奇的本领,(边讲边画“9”字)会变成一个在一旁拖着一根线的气球。当它变成这样一个气球时,就呼呼地飞上天了。可是它的胆子越来越小,当它越飞越高时,就非常害怕,大声叫起来:“救命呀!快救救我呀!”后来人们就把它飞上天的样子、这个图形当作一个数字来用,把它叫做“9”字。为什么叫做“9”字呢?因为“9”和“救救”的“救”字发出的音接近。说来也巧,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小九子,现在小朋友一定也知道了,以后只要看到“9”这个气球往天上飞的图形,就知道它大概又在那里喊“救命”了,就知道它是小九子,它是“9”字。评析:这样幼儿在听故事中感知了数学、学会了数学,认识了数字6和9。

4.数学活动中用评价来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

数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对幼儿的学习给予正确的评价,有正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使用表扬、鼓励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如何教,还要注意幼儿如何学,随时了解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如:点头.摇头.举手等,来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问答,练习及操作,游戏活动的表现来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有点头、微笑等,当幼儿回答正确时,如果教师不置可否,将会挫伤积极性;当教师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参与。如:幼儿刚学习数学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能正确回答出教师提问时,教师对她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幼儿的面夸奖,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中,她就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会感到"我能行"并产生自信心。但是对此表扬要因人而异,对于学习积极,反应较快的幼儿要肯定成绩,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比较被动,思维能力弱,反应慢的幼儿,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长处,多赞扬他的进步,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产生学习的愿望。

5.数学教学中以动手操作来激发幼儿思维

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应把所学的知识重点放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上,使幼儿有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体会到,掌握各项知识的顺序为:读数、基数辨认图形、分类、写数字、组成和加减法,最难的是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可以充分利用操作活动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如:学习5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请幼儿仔细观察5瓶果奶的不同。①瓶的大小不同:1只大瓶,4只小瓶;②瓶的形状不同:2只细颈瓶,3只普通瓶子,③瓶的颜色不同:3只红色瓶,2只绿色瓶;④瓶上有无吸管不同:4只瓶子无吸管,1只瓶有吸管。然后让幼儿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数字卡片排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并说出理由。幼儿必须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语言表述等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比直接死记5-1=4或1+4=5效果要好的多。

6.在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数学教育时机

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教条。此观点的实现决不能仅通过课堂传授式教学实现,必须密切结合幼儿生活,利用真实的问题情景,使幼儿产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数学教育真正起到为幼儿终身发展服务的作用。因此,挖掘生活中数学教育时机,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学习贯彻《纲要》精神的一个落脚点。如:午点吃橘子。平时经常是两个人分一个。今天橘子多了,可是又不够一人一个。教师请幼儿想办法。幼儿通过互动得出:三个人分一个橘子;三个人分两个橘子;两个人分一个,看剩下多少再分;谁愿意多吃就吃一个,谁不愿意吃就两人一个;每人分6瓣橘子。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呢?教师请试用三个人分两个的方法,正好每人分到手是6瓣。第二天,午点还是给吃橘子,数量与昨天相同。教师请试用两人分一个的方法,也得到了赞同。这样,幼儿在分橘子的过程中,知道了“一共有多少,需要几个人分,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逐步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分不同数量的实物的方法,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评析:在这个很平常的生活环节“吃午点”过程中,教师在发现午点数量与以往不同时,没有像以前那样随意的自己决定让幼儿拿多少,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教育时机,从发挥幼儿主动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积极地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为幼儿创设实践验证的条件,使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了相关的数学经验,感受到了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或家长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不断地提高幼儿对数的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高,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