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南宫市中医院(河北南宫055750)
[中图分类号]R3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113-02
疮疡的原始定义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使中医的望诊不单单停留在神、色、舌等,延伸到了脏腑内部。脏腑内部的表面也有类似化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可见,本病的病位在食管,中医解剖仍属“胃”的范畴。临床当从脾胃辨证施治。
普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为肝、胆、脾、肺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所致,主要病邪为湿、痰、气、瘀,与胃失和降、浊邪上逆密切相关。笔者认为,饮食不节或情志内伤脾胃,导致热毒、火毒内生,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进一步发展则热胜肉腐,肉腐为脓,引起消化道的疮疡。消化内镜的检查证实了这一病理改变。并且发现现在的胃痛、吐酸、嘈杂、痞满等病的诊治范围也包含了食管、胃、肠的疮疡。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必要时须配合西药的治疗。
基于疮疡的认识,笔者以食管疡证论治反流性食管炎,2007年1月~2010年1月运用复方地榆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3例,并和单纯西药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63例患者经临床筛选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LA-A~D),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2岁。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8岁。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复方地榆煎口服。处方:地榆15g、乌贼骨15g、白及15g、吴茱萸5g、黄连6g等。水煎2次,取汁400ml,每天2次,每次频服约30分钟服完。奥美拉唑胶囊20mg,晚1次口服.疗程4周。
对照组:奥美拉唑胶囊20mg,早晚各1次口服;吗丁啉片5mg,1日3次口服。疗程6周。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见食管黏膜无破损,无糜烂及溃疡面。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胃镜下检查食管黏膜好转达1级或1级以上(LA法分级)。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无好转。
治疗组38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6%。对照组25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5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体会
反流性食管炎多因饮食不节、烟酒过度、情志失调、忧思劳倦或六淫外邪等导致胃失和降,郁而化热。证属热毒、火毒致病。通过胃镜观察,可见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等,支持食管疡证的诊断思路。结合中医外科之疮疡辩证施治,以中药频服的服用方法,有内治加外治之功效,达到生肌敛疮、制酸和胃的效果。
方中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现代研究有收缩血管、缩短出凝血时间、抗炎、抗溃疡、抗氧化、镇吐等作用。吴茱萸、黄连的功用是清泻肝火、降逆止呕,可使胃酸降低到一定程度。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有保护消化道黏膜作用。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可中和胃酸,促进溃疡面愈合,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从疡论治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不违反中医的治疗原则,又把现代的检查补充到了中医的望诊范畴。符合中医要发展,要不断完善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