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梁辉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梁辉洲

梁辉洲

梁辉洲内蒙古乌海市滨海中学(原乌海六中)016000

一、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主要特点如下。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常见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例如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等条目。这些都强调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的课程基本理念。

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例如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等条目,这些都强调了对科学探究、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尽量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设置问题情景,注重探究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学生的发现为活动中心,逐渐从具体到抽象,尽可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且允许他们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

二、物理新课程的教学

1.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同时学生的兴趣也很广泛,有时涉及的内容会超出教学的内容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通过适当的介绍,满足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致,以便于物理教学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讲解《万有引力》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关于人造卫星的变轨问题时,有同学提出有关空间站的对接问题。因为学生通过电视新闻知道“神舟”六号在某个时间段要变轨。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知道,卫星轨道和运行速度有关,但不知道什么是对接。

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知识渴求,教师可以简单说明:当飞船与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时,飞船不能直接加速,否则会导致飞船轨道半径变大,在新轨道上其运行速度比空间站小,无法对接。一般是让飞船先减速,其轨道半径减小,但运行速度却增大,故飞船可以接近或超过空间站,并在合适位置再加速,使轨道半径增大,同时速度减小,当刚好运动到空间站所在轨道时停止加速,使两者速度相等,从而完成对接。

2.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物理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即使通过教师详细的分析,学生也很难理解,关键一点就是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来,没有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如果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能亲身感受到,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那么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例如在讲《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中,通过学生演示机械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横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并不随波而前进,前进的只是波的形式和能量,介质只是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振动。

3.教学中应加强实验和多媒体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教师采用。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是时代趋势,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新时期下的物理教学工作,使自己早日成为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