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 2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龚磊林永明张艳萍周霞唐蓉玉黄小华(通讯作

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目的比较考察锁定钢板与常规内规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中分别采用两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Rasmussen评分等指标。结果锁定钢板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常规内规定组显著更短(P<0.05),锁定钢板组与常规内规定组的Rasmussen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2.1%与70.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三方面较常规内规定手术治疗更具优势,建议在当前将锁定钢板内固定作为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为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临床骨折类型,本类骨折约分别占全身骨折1%与8%[2-3]。内、外翻暴力及轴向负荷是其主要的致伤原因[1]。高能量所致的肱骨近端骨折往往因损伤更为严重、肱骨形态改变更剧而成为肱骨近端骨折,再加上软组织条件通常也很不理想,故一直都是创伤骨科的治疗难题之一。迄今为止,手术仍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方法,但何种方法效果相对更佳目前尚未达成共识,这也成为当前骨科医师探索的重点课题。我院2014年收治的2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锁定钢板与常规内规定手术进行了分组治疗,旨在比较考察此两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实际效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我科于2014年全年收治的2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或CT检查确诊,均具有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典型临床症状及典型体征。

1.2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Rasmussen评分。其中,Rasmussen肱骨髁部骨折膝骨折部位功能评分以总分30分计,优:Rasmussen评分>27分;良:20分<Rasmussen评分≤27分;可:10分<Rasmussen评分≤20分;差:Rasmussen评分≤10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结果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卡方分析,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统计结果比较

锁定钢板组的手术时间较常规内规定组显著更短(P<0.05),术中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统计结果比较

3讨论

肱骨近端桡尺端布有大量的松质骨,而皮质骨相对较薄弱。故一旦承受较大外力则很容易导致骨折发生。同时基于膝骨折部位其整体结构的与特殊性,因此在所受外力不同的情况下,胫、股骨髁所接触的区域也必然存在差异,而最终的损伤部位及程度也将表现出明显不同。由高能量破坏所致的肱骨近端骨折普遍具有更高的,其临床治疗一直都是创伤骨科医生时常可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4]。锁定钢板在其板内设计有能与螺丝钉尾部螺纹形成相互扣锁作用的螺纹结构。与传统的接骨板固定效果比较,不仅可获得更强的剪切力效果,而且螺钉也更不易发生松动、拧脱或拔出,其整体支撑力量更加可靠,固定成功率较高[5]。锁定钢板还同时兼具锁定及非锁定孔,可以拧入不同类型的螺钉。

锁定钢板的固定主要是依靠其自身所具有的交锁结构来达到连接目的,并非依赖于螺钉与骨的摩擦作用[6]。术中采用自攻型螺钉对骨折另一端加以固定,这好比工程建筑在其施工过程中均需以一个框架结构为基础相类似,这样不仅可增强对骨折部位面的支撑作用,同时整体稳定性也将明显升高,以至于骨折端、钢板以及螺钉中的任何一方所形成的应力作用都不会对骨折稳定性产生过大影响,复位角度丢失的情况不易发生,患者可获得尽早开展功能锻炼的机会。锁定钢板较常规内规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整体上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性较为明显,建议在当前将锁定钢板内固定作为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建东,戴广兵,韩金龙.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1,26:45-47.

[2]李永舵,刘书茂,贾金生,周君琳.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05:718-723.

[3]黄雷,李兵,刘沂,张伯松,张树喜,夏平,王满宜,荣国威.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J].中华骨科杂志,2005,01:33-37.

[4]郭隆森.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0,33:99-100.

[5]宁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32-33.

作者简介:龚磊,男,籍贯湖南岳阳,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在校学生

通讯作者简介:黄小华,女,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