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发展工业4.0的挑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中国发展工业4.0的挑战与对策

聂敏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发展需要,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提出“工业4.0”的战略规划,以期重振德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工业4.0战略的提出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要素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给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一、中国发展工业4.0的挑战

1.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国内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能源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由于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同时,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正试图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谋求自身发展,而这些国家往往比中国拥有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进一步弱化了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工业4.0是建立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一系列高技术基础上的生产过程智能化革命,因此也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能够满足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必然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涨。

2.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偏低。据有关测算,中国制造业总体上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所有行业的平均垂直化专业水平都超过了20%。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基本处于低端水平,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低下,只能停留在进口高技术零部件进行加工的低利润阶段。

3.多数企业对工业4.0的理解存在偏差,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的现象严重。工业4.0是建立在信息物理系统基础上的,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全面智能化,是在整个工业体系在完成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过程信息化的工业3.0之后迈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的智能化转型。在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看来,工业4.0就是各种高端自动化设备和ERP、KPI等管理系统的堆砌,甚至有些处于发展瓶颈期的企业将工业4.0看作救命稻草,盲目跟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昂贵的“自动化设备”来实现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少支持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架构的构建,缺少为数字化转型项目专设的管理和执行团队,最终将数字化转型流于形式。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由于近期国内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明显,导致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都流入了金融、互联网等虚拟经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高,技术创新资金无处筹措。另一方面,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的供给,高端人才匮乏和低端人才过剩的现象并存。大量企业在缺乏人才与资金的困境中艰难挣扎,特别是科技型小企业根本无力进行自主创新。

二、中国制造业能够升级转型的政策建议

1.以创新驱动代替要素驱动,把创新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的紧密结合,逐渐提高经济社会的科技贡献率。使制造业由加工代工模式和科技模仿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逐步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跃升。

2.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强化政府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的落实和推广,积极推进惠及军民的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3.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植力度,鼓励多种类型的制造业融资渠道,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健全多层级的资本市场,保证先进制造企业的资本易获得性。

4.强化产学研联系。德国工业4.0战略是包括德国工程院、西门子、弗劳恩霍夫协会等多个机构共同参与并逐渐演变成国家战略的工业革命。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通力合作,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可以说是当代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和全球竞争模式的典范。根据工业4.0战略的指导,德国鼓励不同层级的制造业联盟,以应对未来的制造业需求。我国在布局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借鉴德国经验,一方面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联合研发智能制造各个环节的关键软硬件技术,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向生产过程的推广;另一方面,在关键技术领域和技术环节,鼓励以关键企业为核心、联合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攻克核心制造技术。

5.加速人才培养。在制造业智能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而完成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是专业化人才。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掌握先进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政府在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的科研资金投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必要的创新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王德显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6,(1)。

[2]孙佳中国制造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升级的紧迫性[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

[3]侯文皓王平梁乐华中国工业4.0之路——“中国制造”的机遇[J].上海汽车,2018,(07)。

[4]刘军程中华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困境与趋势[J].阅江学刊,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