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3

心理效应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应用

叶樟芬

浙江省青田县船寮镇小学教育集团323911

摘要: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学生肯定不会与教师进行诚心沟通与交流。教师要精确掌握学生的心理想法,适当使用心理效应来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善于运用心理效应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情感;稳固师生关系。

关键词:心理效应师生关系应用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高效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导致师生关系相对紧张,这有可能引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都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心理效应指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和规律,这种现象和规律是很普遍的,反映了人或事物的某种行为或作用对其他人和事物造成的影响,进而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教师要精确掌握学生的心理想法,适当使用心理效应来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运用心理效应,拉近师生距离

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首因效应”和“自己人效应”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感,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1.运用“首因效应”,留好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指的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给彼此留下的印象。通常情况下,第一印象存在的时间很长,且一般不容易变化,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来接受的信息,这就是首因效应。因此,班主任在刚接到一个班级时,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教师与学生的初次接触其实也是一次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的衣饰、容貌和行为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些印象,学生会根据这个印象来决定自己对教师的看法以及后期的课堂表现。教师如果能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学生就会提高对教师的好感,降低心理距离感,这对后期课堂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第一节课,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喜欢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自己人效应”,走进学生心灵

“自己人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即要让对方接收到自己的信息和观点,就要让对方感觉到和自己是一体的,尽可能地感觉双方是同一类型的人,达到一种“同体”的状态。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就可以运用这一效应,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想象为“学生”,变成学生的“自己人”,这样以来教师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也会更加容易。

例如,在处理高段学生“早恋”问题时,有的教师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法,如在班级里讽刺挖苦或者是曝光,让学生感觉到狼狈不堪;有的教师还会联系家长将早恋萌芽尽可能扼杀。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位教师在与学生谈早恋问题时,以这样一段话开场:“我在上高中时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她很漂亮,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想着他,有时候上课时也会偷偷看她几眼……”教师的这段话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并且告诉他们早恋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现象,接着教师表达了自己对早恋的看法,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向学生提出了建议。很显然,这样的谈话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容易接受和采纳。

二、运用心理效应,增强师生情感

师生之间的浓厚情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点。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效应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

1.运用“瓦拉赫效应”,找准智能发展“最佳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他的成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他用经历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学生会有强项,也有短处。如果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的强项,充分发挥个人潜力,那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绩。班主任可以运用“瓦拉赫效应”来帮助学生找寻自身智能发展的强项,为学生找到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1)变堵为导,化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总是将学生放在受管者的位置,主要的方式还是用“堵”,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存在着单向性、不平等的缺点,是一种较为专制的管理方式,学生被剥夺了自主性和得不到尊重的时候就会本能地反感教师并与之作对,严重者还会产生一系列怨恨的情绪,引发了师生关系的矛盾性,长期处于冲突的状态中更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够自己发现自己的强项和闪光点。

(2)设计活动,为学生搭建舞台。

班主任可以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结合具体校园环境和学生情况,例如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举办主题班会、布置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辩论赛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示自身的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写”、“讲”、“动手”等。这样一来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强项,与智能的最佳结合点,能够推动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进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并探索多元发展的途径。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增强学生自信心

“罗森塔尔效应”是解释某种权威性的心理暗示,当学生接收到这一积极影响和暗示后,往往会提升自身的自信心,更加努力学习从而真地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不管是哪个学生,只要有进步我就提出表扬,鼓励学生更加努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我们的班级是最优秀的。这样,逐渐班风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个班级后来获得了10次“流动红旗”,还在班级合唱比赛中得到了特等奖,还获得了“阳光体育运动优秀组织奖”,在毕业时也被评为了优秀班集体,尤其是王××同学更是有了优异的表现,陈××同学自发组织了各种班级活动,林××同学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可见,隐藏在教育背后最大的口诀就是“爱”,要想让学生变得更优秀,就要对他们付出爱和关心,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期望。

三、运用心理效应,稳固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中,很多学生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往往会进行斥责和批评,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较弱,教师的斥责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这个时候可以结合“暗示效应”和“暖风效应”,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用意和包容,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意见,进而固化和谐的师生关系。

1.运用“暗示效应”,维护学生自尊

暗示与说教有所区别,它并不是一种直截了当的信息传递和思想教育,而是一种独特的影响人际关系的途径,利用一种巧妙而含蓄的方式来达到影响他人心理的目的,从而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让人在无意中做出相一致的行为,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好暗示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接受良好的教育。通常儿童阶段较之成人更容易受到暗示,所以教师需要从正面来积极影响学生,避免消极的态度和语言。

例如,学生故意不做作业的时候,可以这样对他们进行引导:“同学们,可能你们在心理会觉得教师一般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但是在教师的心理,无论成绩好还是坏,教师都一样喜欢,教师喜欢勤奋、刻苦努力的你。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做到认真努力,及时完成作业,这样教师就会喜欢你,在教师心里你就是好学生。”从表面来看,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督促,实际上是教育那些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外在的批评施压转变为自我反省的内部压力,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让所有孩子都相信,只要自己认真努力,及时完成作业,教师就能够喜欢他们。

2.运用“暖风效应”,温暖孩子心灵

暖风效应即一种通过引导进行自我反省的心理状态,小学学生往往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犯错,但通常都不是故意犯错的,所以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包容,少一些批评斥责,不能打着为了学生好的口号对学生进行严厉训斥甚至是体罚,更不能提倡写检查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于经常犯错和不听话的学生,在耐心包容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例如,班长在管理中打了一个同学,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需要知道事情的始末以及打架的实质原因,再跟打架学生分别谈话,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并肯定班长在主动管理中的表现,让当事者意识到自己的集体荣誉感,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接受指正,对教师也会感到感激,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可见,有时候狂风暴雨往往抵不过和风细雨,尤其是在人际往来中,要让人感觉到“情”,感人心者莫乎情,有时候采用说服的方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运用好“暖风效应”,如和风细雨来滋润学生的心灵,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健康成长。

3.避免“刻板效应”,促进学生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产生一种刻板印象,例如年轻人总是认为老人过于保守,而老人则认为年轻人过于随便;有些人认为文质彬彬的人都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很有可能是教授;而有些人认为工人就是身体强壮而豪爽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在心理学中被解释为对某一类人的固有印象。

在教学中也会存在这一现象。比如,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不算好,但是突然一个阶段勤奋用功,在一个考试中进步较大获得意想不到的成绩,教师往往会委婉地表示对学生成绩的怀疑。学生听此当然会觉得非常委屈,又非常气愤,那么这件事就是源于教师的“刻板效应”。如果把每一个学生都固定到了一个不变的标准当中,学生一旦取得进步就进行否定评价,势必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极易产生对立情绪,加剧矛盾冲突。教师如果能摆脱刻板心理,对每一个学生都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去评价,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换这个评价的标准,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发展的,在进步的,那么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会被教师看在眼里,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得到关爱后自然而然地就容易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师生氛围和关系。

总之,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效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从而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立芬运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J].心理健康教育,2017,(11)。

[2]陈立明例谈心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