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岚周学红徐华昌董磊吴关鑫
(湖北省石首市人民医院434400)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及巨大子宫肌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总结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的MRI表现,并将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直径在13~20cm者5例,20~24cm者4例,24cm以上者2例。7例位于浆膜下,4例位于肌壁间,粘膜下型无。其中6例MRI表现为肿块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其内见不规则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肿块明显强化,其内见不规则片状未强化灶,包膜显示更清晰,无强化。结论MRI可显示巨大子宫肌瘤较具特征征象,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加上脂肪抑制技术,有利于显示肿块成分及包膜,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子宫肌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076-02
子宫肌瘤主要是由于子宫平滑肌增生形成,故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检查首选B超,但是巨大平滑肌瘤,由于体积大,占据范围广,MRI在显示病灶大小、毗邻关系及组织成分上具有独特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1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在27~54岁之间,其中浆膜下肌瘤7例,肌壁间肌瘤4例,粘膜下无。患者均有下腹部坠痛,发现肿块4天~5年,6例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且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仪器与方法MRI采用万东0、5TMRI机,用体线圈分别行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T2WI;扫描层厚10mm,无间隔;扫描参数为:T1WITR/TE500ms/15ms,T2WITR/TE2000ms/105ms。
2.结果
2.1肿瘤形态、大小与部位11例肿瘤边缘均清晰锐利,最大者直径在13~20cm者5例,20~24cm者4例,24cm以上者2例。诊断标准为:病灶中心位于子宫轮廓以外,或与子宫交界呈锐角,则为浆膜下型;病灶位于宫腔以内,或与子宫交界呈锐角,则为粘膜下型;界于两者之间为肌壁间型。浆膜下型肌瘤边缘清晰,外缘光滑,在子宫表面呈结节状或丕样突起;肌壁间型表现为局限性程度不同的膨隆,瘤体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手术证实:7例位于子宫浆膜下,4例位于肌壁间,粘膜下型无。
2.2肿瘤MRI表现5例表现为子宫后或前方椭圆形肿块,2例表现为子宫两侧肿块,形态不规则,子宫受压前移并拉长,4例表现为肌壁间肿块。5例肿块T1WI均呈低信号,T2WI低于子宫肌层;6例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其中夹杂点状、片状及条状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肿块强化明显,间杂点状、片状及条状不强化灶,包膜显示更清晰,且无强化。
3.讨论
3.1巨大子宫肌瘤生长方式与部位子宫肌瘤可发生于子宫的任何部位,多见于子宫体部,约90%~96%,宫颈部约2.2%~8%,偶见于子宫阔韧带、圆韧带及宫骶韧带。子宫属于腹膜间位器官,其上部为腹膜所覆盖,其余位于腹膜外间隙。从而与腹膜后间隙相通,巨大子宫肌瘤可向上生长,也可向腹膜后间隙生长,后者常见于宫颈部或阔韧带的子宫肌瘤,这种生长方式的子宫肌瘤需与盆腔及腹膜后肿瘤相鉴别。根据肌瘤与子宫壁各层关系分肌壁间、浆膜下及粘膜下子宫肌瘤。巨大子宫肌瘤多数起源于浆膜下或子宫以外韧带,这是由于浆膜下子宫肌瘤向子宫外生长,肌瘤生长空间较大,一般无明显症状,发现相对较迟;肌壁间或粘膜下型子宫肌瘤常伴有下腹坠胀,阴道流血或月经规律改变,从而发现较早,等未生长成巨大子宫肌瘤已手术切除。本组浆膜下型7例,均较大,直径大约17~26cm,子宫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典型的蒂与子宫密切相连;肌壁间子宫肌瘤相对较小,直径约14cm,与子宫关系密切,子宫失去正常形态,肿块局部突出于子宫轮廓之外。
3.2巨大子宫肌瘤的变性子宫肌瘤典型者为实质球形肿块,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肌瘤本身无包膜,周围肌层受压后形成假包膜,血管由外穿入假包膜供给瘤体,肌瘤越大,血管越粗,假包膜血管呈放射状排列,瘤壁缺乏外膜,受压后易引起血供障碍,从而引发肌瘤各种变性。带蒂的子宫肌瘤蒂部血管细,血供不足,易发生变性[1]。巨大子宫肌瘤可发生各种变性。文献报道,子宫肌瘤最常见的变性为玻璃样变形(占60%以上),仅有4%发生囊性变,粘液样变性更少见[2]。本组1例手术证实肿瘤内无变性,7例为玻璃样变性,2例属于液化性坏死,1例为粘液样变性。子宫肌瘤无变性时,在T1WI呈均匀中等信号强度,与正常肌层无明显分界,在T2WI上呈均匀低信号。子宫肌瘤继发变性时,信号改变主要取决于变性的性质和范围[3],信号表现不一,钙化在T1WI、T2WI均呈低信号,脂肪变性在T1WI、T2WI均呈高信号,粘液样变性者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时呈不均匀性强化。肌瘤部分变性时在T1WI、T2WI上以等信号为主,内见散在的小斑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肿瘤广泛变性时,肌瘤在T1WI上以稍低信号为主,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弥漫分布于肿瘤体内。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加上脂肪抑制技术,使其在显示巨大子宫肌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包膜和与子宫的关系方面明显优于CT和B超,对显示子宫内膜有独特优势;同时MRI成像是水分子的氢质子成像,组织信号强度决定于含水量的多少,为子宫肌瘤的各种变性提供诊断信息,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四版.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7-1274
[2]刘林,管祥林,黄奕桩,等.阔韧带子宫肌瘤的MR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86-1088.
[3]AsayamaY、Yoshimitsu、AibeH,etal、MDCTofthegonadalweinsinfemaleswithlargepelvismasses:valueindifferentiatingovarianwersusuterineorigin[J].AJR,2006,186(2):44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