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爱霞徐俊霞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中学255400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取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而进行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时,同学们互帮互助,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上学期开始,我区积极推行新课改,在全区中小学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许多学校也积极推出了公开课、研讨课,我有幸观摩学习了多节公开课,每节公开课几乎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
在汲取优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1.滥用小组合作学习现象严重。几乎每节公开课都用到了小组合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了万能钥匙,有的学校甚至把“是否有小组合作”作为一项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指标。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论问题值不值得探究,动不动就布置学生小组讨论,变成了为“讨论”而“讨论”,忽视了其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而是一个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相互提问、相互探讨、相互补充,从而使大家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入、完善的活动形式。合作交流如果完成得好,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吸收都有很大的好处。可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
3.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下实则隐藏着种种缺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显得消极被动,对优秀生形成了一种依赖,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合理分组
激励机制的建立要从合理分组开始,“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必须做到分组合理。要以学习成绩为主,尽量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如安排性格内向又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与性格直爽又能扮演提问者的学生同组。四人一组,前排两人,后排两人,便于随时合作。每小组成员分别为A、B、C、D四个层次,A是组长,学习、纪律等各方面都表现较优秀,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B、C是中等生,D是后进生。各小组的A、B、C、D在学习检测中的成绩基本相等,这就形成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尤其是通过小组评价激励机制,能督促A、B、C都来关心、帮助和监督后进生D。教师在小组活动时也特别关注D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情况。双重帮助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组员在半学期之内稳定,每半学期根据成绩等因素重新分组。这样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又保证了小组竞争的公平性,有利于班级每位同学之间的合作,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对每位同学的关爱。
二、精心备课,精心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三、注重整体
评价中应淡化学生个体成绩,强调整体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作为基本单位,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过多地强调小组内某位同学的表现,就失掉了合作学习的本来意义。小组的划分是实力基本相当的,只有小组获得了成功,才是每一位组员的成功。
四、及时评价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而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能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教师也应该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这种方法,真正达到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发展、在反思实践中成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