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重庆400080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7.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尿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AMY(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CRP(C-反应蛋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理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前列地尔;生长抑素;重症急性胰腺炎
【分类号】:R5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临床上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知晓。据相关研究显示过度的炎症反应是引起急性胰腺病情加重的关键,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因素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临床常规给予抗生素应用、禁食、补液等基础治疗,但是治疗预后效果较差[1]。而采用前列地尔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肯定。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为(44.9±2.4)岁;8例高脂饮食,14例大量饮酒,19例胆管疾病,3例其他。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为(48.6±4.06)岁;9例高脂饮食,15例大量饮酒,19例胆管疾病,2例其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止痛、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6mg生长抑素加生理盐水50ml,以250μg/h经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连续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8d)。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10μg和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8d)。
1.3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淀粉酶正常;好转: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实验室检查淀粉酶下降;无效:患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2]。
1.4统计学分析
记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7.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酶的异常激活从而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并且在该过程中胰酶激活了单核巨噬细胞引起大量的炎症介质因子,导致多器官受到损伤,从而进一步引发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3]。从而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是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
本文选取前列地尔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前列地尔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活性、血黏度,可以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从而改善胰腺的微循环,进而有效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控制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了临床治疗预后效果[4]。加之生长抑素是一种人工合成十四肽环状化合物,与人体内的生长抑素完全相同,这样可以抑制胰腺的分泌和自身消化过程,还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胰岛素等,保证溶酶体膜稳定,抑制溶酶体酶以及内皮功能,从而减轻内毒素血症。同时对胰腺、肝脏以及胃肠道黏膜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疗效,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7.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血、尿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AMY恢复时间、CRP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前列地尔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明显减少,促进血、尿淀粉酶、AMY、CRP水平的恢复,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总而言之,前列地尔和生长抑素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改善胰腺微循环,减少全身炎症反应,有效控制病情,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所以,该方法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2015,24(3):190-192.
[2]邱海波.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15(2):191-192.
[3]毛恩强,汤耀卿,韩天权,等.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肝胆外科杂志,2013,8(5):329-332.
[4]孙梅,郭静.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6):481-484.
[5]车涛,曹农.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2,49(3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