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市人民医院lcu454002
【摘要】目的:对综合口腔护理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接患者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口腔护理,统计并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pH值、PaO2、SpO2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综合口腔护理可有效提升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综合口腔护理;重症监护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生率,指的是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48小时至拔管后48小时患者出现的肺炎。相关研究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发生率为9%~70%,重症监护室患者一旦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造成脱机时间延长、脱机难度增加,进而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后需及时开展治疗,否则患者很可能因此而死亡。相关研究[1]显示,针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开展综合口腔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50例开展综合口腔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100例。纳入标准: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者且清醒意识。排除标准:存在口腔特异型感染或口腔疾病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呼吸道感染者;恶性肿瘤患者[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包括女22例、男28例;年龄范围36~76岁,平均(53.2±5.3)岁。实验组包括女21例、男29例;年龄范围37~75岁,平均(53.3±5.5)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营养干预等。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口腔护理,内容包括:(1)清除分泌物:插管期间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证口腔清洁,避免翻身过程中口腔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减少细菌滋生。(2)辅助排痰:利用拍背、翻身等方式促进患儿排痰,用空心掌自下而上、由外而内拍背,避开脊柱、心脏、骨隆突处,拍患侧肺叶1~3分钟,促进痰液排除。若患者无法排痰,则应用吸痰器等吸痰,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彻底清除,促进呼吸困难症状的改善。(3)冲洗加擦洗法:适当抬高患者头部,并使其向一侧偏,将注射盐水注入患者口腔,另一位护理人员将患者口腔内分泌物抽吸出来,直至口腔吸出液清洁,最后用棉球清洁口腔。(4)刷洗加冲洗法:实际中很难有效清除口腔死角的分泌物,护理人员应先在漱口液中浸入软毛牙刷,然后依次刷洗外侧面、内侧面、咬合面、颊部、舌面,咬合面及牙齿外内要由内而外轻刷。(5)选择口腔护理液:首先将氯已定作为口腔护理液,效果较好的有碳酸氢钠、过氧化氢溶液。
1.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
(1)体温低于36.5℃或超过38℃;(2)气管内吸除脓性分泌物菌落数超过106cfu/ml且培养为阳性;(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高于10×109/L;(4)胸部X线结果显示持续性浸润。
1.4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项指标、pH值,对比PaCO2、PaO2、SpO2、病死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气分析指标、pH值对比
实验组患者pH值、PaO2、SpO2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pH值、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2.2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对比
实验组5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例,发生率20.0%;常规组5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8例,发生率56.0%。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χ2=13.75,P<0.05)。实验组50例死亡1例,死亡率2.0%;常规组50例死亡8例,死亡率16.0%。实验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组(χ2=5.98,P<0.05)。
3讨论
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抢救和治疗过程中,机械通气具有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的作用,但机械通气患者较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对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影响[3]。相关研究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主要通过口腔发生病原微生物入侵,机械通气患者卧床过程中较易因呼吸道进入口腔分泌物,而引发和加重肺部感染,为有效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需有效开展口腔及呼吸道护理[4]。
临床研究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菌群主要为格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并且多重耐药菌比例不断上升,这主要是因为菌群失调、定植菌误吸造成的。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因素是机械通气操作,实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高时间段为机械通气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针对呼吸及相关性肺炎主要采取及时清除痰夜、预防口腔中大量繁殖细菌、预防误吸和食物反流、严格吸收和执行无菌操作等措施进行预防。本研究针对实验组患者开展综合口腔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口腔细菌繁殖,预防误吸,及时清除痰液,有效控制引起呼吸及相关性肺炎的因素[5]。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pH值、PaO2、SpO2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综合口腔护理可有效提升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青,何朝珠,严金秀.不同口腔护理液对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6(36):50-51.
[2]田靓,朱仁义,彭中玲.生物酶类消毒剂口腔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101-104,108.
[3]孙丹丰,钟旭江,傅月珍.碳酸氢钠口腔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4,13(6):565-566.
[4]凌凤英.酸性氧化电位水口腔护理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1(17):2409-2410.
[5]徐芳,赵燕燕,陈良莹.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