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伊春市西林区委党校黑龙江伊春153025
摘要:现阶段具有担当意识和高度责任感的干部与党和人民的期待尚有差距,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能担当,不想担当在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其中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应内在坚定信仰,提升能力,勇于担当,外在完善制度保障,以强化担当意识。
关键词:担当意识;全面从严治党;强化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增强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意识与能力,是干部队伍建设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一、权力与责任的异化——党员干部担当意识缺乏的表现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担当意识的总体情况可用“三个不同”来概括:第一,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强弱不同,越到基层相对越差。基层干部如同“织网的蜘蛛”,经常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上级部门多、任务要求杂,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好分清;另一方面,干部直面的问题很具体、各种矛盾纠缠交错。于是一些干部抱着混日子的心态,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啥事都不好好干。比较形象的说法是“上层大干,中层观看,下层刁难”。第二,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强弱不同。第三,不问年龄段的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强弱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不愿担当。有的干部不做事怕被说“不作为”,想做事又怕被责骂,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还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敷衍了事,“怕打破碗,干脆不洗碗”。尤其中央各项禁令和规定出台后,怕冒风险,满足于不出乱子,求安求稳,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变成“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影响了形象,降低了效率。
二、面子与里子的分野——党员干部担当意识缺乏的原因
1、主观原因。中央各项禁令和规定出台后,灰色收入降了甚至没了,体制内的各种红利少了,担当的动力大大减弱。动力不够,进而造成精神和意志衰退,工作要求标准不高,信奉中庸之道,更不会主动触及复杂矛盾问题。怕负责任,引火烧身。遇到问题时,选择能躲即躲。没有什么“过错”,别人抓不住“小辫子”,即便是出现不好的结果也能推脱责任,不敢担事,放不开做事,以防出事惹事。当然也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胆小怕事的因素。怕“出风头”,明哲保身。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人们提意见最多的往往也是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干事最多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人易引起碌碌无为者的嫉妒,遭到非议,给自己惹麻烦。这些主观原因说到底是党性问题,根子在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党性不纯,缺少一心为公、一切为民的政治胸怀和宗旨情怀,其根本在于把个人的利害得失看得高于一切。
2、客观原因。党员领导干部担当意识的缺失,客观上源于制度的不完善。当前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缺陷,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觉得“担当”不划算,怕因担当吃大亏。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使干好干坏一个样,担不担当一个样,提拔不提拔有时与政绩关系不太直接,付出和回报不完全成正比。久而久之,导致有些人心灰意冷。在责任追究方面有时也有简单化倾向。
三、动力与活力的契合——培养强化党员干部担当意识的对策
1、让领导干部愿担当,过好使命关。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是基础。这要求党员干部在是非面前,在大局面前,在急重险难任务面前,在歪风邪气面前,能够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面对转型期社会种种未知领域,敢于面对复杂情况、困难问题,牢记自身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不灰心丧气,只锐意前行。
2、让领导干部能担当,过好能力关。提升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信仰法律、群众至上的理念,将法律法规学习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依法办事。提升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呼应广大群众意愿,保障群众各项合法权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团结和发动群众,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升公共服务和调查研究能力。掌握并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发现和分析问题,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遵循和把握其规律从而形成科学发展的思路、理念,提高工作效益。提升改革创新的能力。创新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框,在工作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发现新观点、新做法。
3、让领导干部敢担当,过好勇气关。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的定力和气量。攻坚克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衡量每位领导干部实际工作能力的标尺,是干部处理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的底气。但立直标,终无曲影。领导干部自身清白坦荡,才敢于放开手脚,挺直腰杆做事。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领导干部更应警种长呜,防止“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志向远大,事业为重,就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人民为大,前途为重,就不会汲汲于功名利禄。
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用人导向上充分体现敢担当者多得利。完善干部选拔培养机制,纠正唯票取人问题,对敢担当而得票数可能不高的干部,应综合考虑,做到全面、历史、客观地看待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