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与临床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差异分对照组、抗凝组两组,各有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抗凝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结果抗凝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抗凝组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相近,P>0.05;干预后抗凝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与临床可行性高,可影响血小板活化,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可行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中老年常见心脏病,其发生机制在于斑块破裂出现堵塞性血栓,具有病情进展快和病情严重的特点,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恶化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积极抗凝措施预防血栓形成非常重要[1]。在本研究分析了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与临床可行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差异分对照组、抗凝组两组,各有60例。抗凝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1-79岁,平均(57.20±2.13)岁。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1-78岁,平均(57.34±2.91)岁。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患者卧床休息,给予钙拮抗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进行治疗,入院第一天给阿司匹林肠溶片嚼服300mg,后按照每天100mg的剂量服用,睡前给予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20mg。若心绞痛发作则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治疗4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抗凝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凝治疗。给予4.1U/d低分子肝素钠凝胶皮下注射,每天2次,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显效:症状消失,心绞痛无再发作,静息心电图ST-T复常,回升大于0.1mVT波从倒置和低平转为直立;有效:症状改善,心绞痛发作减少50%以上,静息心电图ST-T回升大于0.05mV,T波从低平转为直立或者倒置变浅一半以上;无效:不满足上述情况。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作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作t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结果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
抗凝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干预前后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相比较
干预前两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相近,P>0.05;干预后抗凝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2.3两组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相比较
抗凝组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常见冠心病类型,为心脏急性事件,发生机制在于冠脉粥样硬化后出现纤维斑块破裂和血小板聚集并产生血栓,并引起血管闭塞和血流阻断[3-4]。因此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需注重抗凝。低分子肝素有因子Xa活性,具有抗凝血酶III,可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小板聚集情况,发挥选择性抗凝血作用,且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Xa活性越强,可促使出血作用和抗血栓作用分离,促进用药安全性的提高,降低出血风险[5-6]。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抗凝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凝治疗。结果显示,抗凝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抗凝组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相近,P>0.05;干预后抗凝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与临床可行性高,可影响血小板活化,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晋华.浅析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影响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0):196-197
[2]袁玉臣.冠脉介入治疗与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7):101-101
[3]任琦.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D].山东大学,2016.
[4]袁玉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抗凝策略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4):10-11.
[5]郭胜存.超声分子成像靶向活化血小板上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D].南方医科大学,2016.
[6]宫照伟,刘娜,侯小路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计数对低分子肝素抗凝有效性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480-48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