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松阳松阴溪河道治理的水文化王大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发掘松阳松阴溪河道治理的水文化王大明

王大明

浙江省松阳县河道堤防和水库管理处323400

摘要:作者介绍了在松阳县松阴溪河道与堤防建设中,如何将发掘松阳松阴溪河道治理的水文化,倡导生态水利,尊重自然,升华治水理念,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结合,是新时期下,进一步发掘和完善河道治理的水文化新亮点,新内涵。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治水理念,水文化

一、前言

松阳县位于浙西南山区,全县土地面积1406km2,下辖3个街道16个乡镇,总人口23.4万人,是浙江省八大林区之一,也是传统的农业县,有处洲粮仓之美称。.松阳水系较为单一,县域内全部溪流属瓯江流域.其中境内最大支流松阴溪发源于遂昌安口乡桂义岭的黄蜂洞附近山麓,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安口乡、遂昌县城(妙高镇)后转而折向东南,自资口进入松阳县境内,始称松阴溪。松阴溪流经松阳县城等10个乡镇、街道后,在丽水市大港头与龙泉溪汇合,流入瓯江。松阴溪流域总面积1981km2,全长119km,其中在松阳县境内流域面积1301.2km2,干流长度60.5km,河道平均坡降3.4‰.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mm,多年平均气温16.8℃。

松阳人民的母亲河——松阴溪横贯松古平原,其中松古平原段河长29km,自西北向东南将松古平原分割成了江北、江南两大地理区块。

二、河道治理水文化的理念

近年来,在松阴溪河道治理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念和方法,即在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把河流治理与生态松阳、美丽家园、田园松阳紧密结合,以完善的流域为单位,整县谋划,整条推进,综合统筹河流安全、河流生态、河流便民、河流文化、河流管护等,充分结合环保、城建、交通、旅游、林业等需求,多规融合同绘一张蓝图,建一条、成一条,治理一片、见效一片。松阴溪的治理,可谓是发掘松阳人民治水的集大成者。

通过松阴溪防洪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全县的共识:按照“以湖为中心,以河为脉,以绿为体,以山为衬,以人为本”的整治理念,以“大生态、大花园、田园松阳”为建设目标,全力体现“水抱山城,水在绿中”的养生福地。

在松阴溪河道整治的亮点在于:对有关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恢复了部分原有古迹,把握住了松阳农耕文化的历史文脉,通过景点中的楹联匾额,刻字图雕,建筑铺装等形式,提升了景点的文化品位和水环境整治工程的内涵,彰现松阳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处州粮仓的风貌。同时也将水的物质、精神、景观、文化理念融入到水工程建设与市民生活中去。在理念创新指导下,使传统的防洪功能更具亲水性,更具生态性,更具有文化内涵与品位,使文化更优化,更具有地域特色及审美功能,环保的功能更加强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旅游的功能更完善,更突出。

三、河道治理水文化的发掘体现

在松阴溪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中,结合绿道工程,将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科学著作以及文学艺术等,如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思维方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智慧,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情操,有机融入其中,使水文化的发掘得到升华。通过挖掘河流本身自然特点以及特色历史人文、产业禀赋,委托专业机构对河道的主题、功能定位和整体布局进行统筹谋划,营造“一河一韵”,展现松阴溪河流花园般的魅力。顺着河势一路下来,松阴溪畔的界首古村落、大石风雨廊桥、响石堰、古市翻板闸门、黄圩驿站、京梁堰、午羊堰、延庆珍鸟鸣沙、青龙堰、白龙堰、延庆寺塔、独山游步、水南街道处的河道堤防和水库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的水利科普和水文化展览馆,处处体现了河道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特色。

河流是所有水利工程的载体,本身也是最基础的水利工程,河流治理也是水利工作的永久主题。松阴溪的河道治理史,也是一部松阳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史诗。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就是对水文化的传承和发掘。由于各个发展阶段对河流治理的需求不同,着眼点也不尽相同。以往治理偏重于考虑防洪安全,河流“渠化”严重,河岸硬化过度。硬邦邦、光秃秃、形状古板的河岸,水不清、岸不绿,更谈不上景美。河流承载着太多的功能,除了承泄洪水、灌溉、供水外,还承担着调节生态环境的重大功能。要考虑水的承载能力,注重保护水域,注重保护天然水系,注重人水和谐,做到水与城市融合发展。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全省“五水共治”和“两美浙江”的全面推进,崇尚自然、人水和谐,美丽水乡的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规划先行。除了充分考虑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等各种需求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维系、恢复河流生态功能上,将水利工程建设与美丽河流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这又进一步赋予了松阴溪河道治理水文化的发掘新要求。

四、河道治理水文化的新展点

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结合,是挖掘松阴溪河道治理水文化的一个新展点,新内涵。以往河道的过度“硬化”“渠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城镇化推进中占用水域、河道有关,与农业开发占用河流有关,当然也与我们治理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沿河筑堤,不顾堤防后面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有岸就建堤,甚至于筑高堤,以为堤防筑得越高越好;材料上更是用料考究,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实践证明,此类堤防结构硬生生地将河与人分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

自然条件下的河流,因为水力和地形条件的变化,走向蜿蜒曲折,宽窄、深浅不一,有滩地、滩林,两岸乔灌草自然分布,这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传统的治河理念强调河势顺直,为了行洪需要,治理中往往进行裁弯取直,建设左右对称、头尾封闭的堤防,而且堤防所到之处,滩林砍掉,滩地消失。久而久之,河道就逐渐演变成了“渠道”,洪水归槽,洪水水位不断上涨。所以强调要维持河流的形态,就是尊重自然、挖掘治水文化的核心所在。一是洪水期间,蜿蜒曲折的河势有利于洪水能量的消耗。在河道治理中慎对河道裁弯取直,切忌围滩造地,就是为了尽可能地维持河流的原貌。二是充分认识河道沙石的重要作用。河流的介质不光是水,还有一个重要的介质就是沙石。水沙平衡,河流才能安澜。洪水期可以消减洪水的能量,枯水期可以净化水体,同时也是生物、微生物的栖息场所,在河道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无序采砂,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也将严重破坏河流的景观风貌。三是充分认识河流深潭、浅滩的不同作用。渠道是不可能有深潭、浅滩的,天然的河流因为弯曲,因为宽窄不一,通过产生旋涡,形成深潭和浅滩,才能深浅不一。深潭旋涡,在洪水期就是洪水消能的场所;在枯水期间,又是水生生物的唯一场所。河边的浅滩,就是典型的湿地。

五、新时期下河道治理水文的延伸

“围绕让水变清,拓展系统治理空间”,这是新时期河道治理的要求,也是发掘松阴溪河道治理水文化的新起点。水清是美丽河流的基本要求,但是让水变清,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采取河道整治和控源截污等措施开展水环境整治,使得“碧水映村”战略在美丽乡村背景下,实现活水绕村、净水互通,促进农村水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打造“秀山丽水”升级版奠定坚实的水生态基础,揽“清流、绿林、河滩、湿地”于一域,青山郁郁,绿水孱孱,恢复诗画田园松阴溪风貌,修复滩地、生态化改造堤防、种植乡土植物、挖掘展示特色文化,60公里蜿蜒的堤岸和四季不同颜色的植物提供了极好的休闲健身去处,无数的滩地成了鱼儿和水鸟的乐园,优美的河畔更是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过冬的家园,两岸连绵起伏的茶园和星罗棋布的村落紧紧依偎在松阴溪的两旁……“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一派田园风光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作者简介:王大明(1960.12),男,松阳县河道堤防和水库管理处,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