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周庄小学朱根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掘并激活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等得到提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迪生让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事情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由于灯泡不是规范的圆柱形,而是梨形,因此计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助手接过灯泡后,立即开始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碌得满头是汗,结果还是没有计算出来。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学里学过的几何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叠草稿纸和工具书,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爱迪生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了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测量杯,就会得出我们需要的答案。”助手这才恍然大悟:简单就是高效。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抓住本质,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才是一种大智慧。
近日,与四年级学生一起练习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喝一满杯牛奶,先喝了■,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一杯的■,再倒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小明喝的水多,还是牛奶多?”有的学生读题后不知所措,觉得这道题挺复杂的,无从下手。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适当点拨。学生终于看清了复杂的已知条件中蕴藏着一个极其简单的数量关系,即小明喝了一杯牛奶,所喝的水是前后两次所加入的水,只要把■+■=■(杯),由此可比较出喝的牛奶比水多一点。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在上观摩课(六年级复习课)时,给学生出示了一道堪称经典的相遇问题应用题,题目是这样的:“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5米,小兵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小明这边,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那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题目很长,学生读题后,进行练习,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少数学生洋洋得意,在迅速地进行解答;一部分同学苦思冥想,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还有一部分同学一脸迷茫,不知所措。的确,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把握不住本质,仅简单地从“狗——人”的一次又一次相遇去思考的话,必将步入泥潭,越陷越深,即使经过极其复杂的计算也很难求得小狗跑的米数。过了一会儿,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先让不会解答的学生说说难在哪儿?再让已经解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意见逐步得到统一,也就是在整个行走过程中,小狗行走的时间与小明和小兵行走时间是相等的,而这个时间恰好是两人的相遇时间,即1200&pide;(55+65)=10(分),这样小狗行走的路程为:240×10=2400(米)。一个看似很复杂的问题随即得到解决。这时,又有一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小狗的速度是小明和小兵速度和的2倍,在相同的时间里,小狗行走的路也应该是他们行走路的2倍,列式为:1200×[240&pide;(55+65)]=2400(米)。老师及时地加以肯定,当众表扬了这名学生。学生的创造热情得到激发,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富有成效的教学。
以上三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当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用常规思路解决实验问题受阻时,不妨换一种思考方法,也许会柳暗花明,找到十分简捷的解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素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养料”。因为学生的创造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不把眼光停留在“考试”上,应该让学生在解决富有挑战性问题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敢于放开手脚,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得到锤炼,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