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医院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目的:研究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合并人乳瘤病毒(HPV)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HPV感染患者设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实施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按照组织学分期可以将100例患者分成CINⅠ期、Ⅱ期、Ⅲ期,分析3期患者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HPV感染情况;按HPV亚型可以分成低危组与高危组,分析低高2组术后转归。结果:CINⅠ期、Ⅱ期、Ⅲ期术后3个时间段HPV阳性率均比术前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HPV阳性率对比,CINⅢ期>Ⅱ期>Ⅰ期,阳性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低危组消退率明显高于高危组,进展率低于高危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HPV感染能降低HPV感染率,治疗效果较好,其中患者的CIN病理级越低感染率与术后残存率越低。
【关键词】宫颈环形电切术;宫颈上皮内瘤变;HPV感染;治疗效果;
宫颈癌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一种,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安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为子宫颈癌前期病变,发病机理为持续HPV感染导致,癌前病变进展到宫颈癌需要长期的浸润,可以实施预防措施。HPV为DNA病毒,按性质可分成低危与高危两种类型,感染后会干扰细胞周期途径,引起上皮内瘤样病变。本次研究中,取100例CIN合并HPV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后,分析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HPV感染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阴道镜活检和病理确诊为CIN,无生育要求,排除了未婚女性,合并子宫及宫颈恶性肿瘤病史患者,合并宫颈物理治疗史及盆腔放疗病史患者,合并急性生殖道感染患者。按照组织学分期可以将100例患者分成CINⅠ期(28例)、Ⅱ期(57例)、Ⅲ期(15例);CINⅠ期年龄25~58岁,平均(42.0±1.5)岁;CINⅡ期年龄26~58岁,平均(41.8±2.1)岁;CINⅢ期年龄27~58岁,平均(42.2±1.6)岁;3组年龄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月经结束4-7d后,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手术前48h禁性交,经阴道镜观察,指导患者保持膀胱结石位,以碘伏消毒外阴,以窥阴器对阴道扩张,将宫颈区充分暴露,在宫颈表涂3%冰醋酸溶液,按照病变范围和程度选择刀头,由最严重方向进刀,将病变区进行环切,将切除扩范扩展到病变外0.2-0.4cm,手术中使用电凝进行止血处理,将切除标本送至病理进行检验。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CINⅠ期、Ⅱ期、Ⅲ期手术前、术后3个时间段(3个月、6个月、12个月)HPV阳性率;低危组与高危组的消退率与进展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不同分期手术前后HPV阳性率
CINⅠ期、Ⅱ期、Ⅲ期术后3个时间段HPV阳性率均比术前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HPV阳性率对比,CINⅢ期>Ⅱ期>Ⅰ期,阳性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CIN疾病多选择手术治疗,而宫颈环形电切术为新型电热治疗术,通过低电压和高电流、细小环型电刀将病变组织处切除,再以电极高频电波将细胞水分进行蒸发处理进行止血,通过电灼将上皮细胞DNA破防,以此清除HPV。由于CIN病变分布散无规律,LEEP手术要实施大范围切除,再行病理检验,才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本次研究结果与他人相符。可见,CIN行LEEP术会有不同程度复发,与CIN病理等级相关,其中CINⅢ期复发率最高,术后通过动态的监测可以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复发情况。
参考文献:
[1]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HPV感染的临床分析[J].李彬.中国医药指南.2015(24)
[2]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郭海莲.当代医学.2016(35)
[3]治糜康栓联合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J].郝淑莲.实用癌症杂志.2014(06)
[4]HPV感染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分析[J].王君.基层医学论坛.2017(01)
[5]口腔HPV携带者子宫颈病变的发病情况研究[J].宋艳玲.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05)
[6]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实验结果分析[J].胡琴,邵玉红.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02)
[7]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关系研究[J].秦勤,常淑芳,孙江川,张永红,张潇元,丁钦容,胡亚玲,谢兰.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