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压迫止血法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两种压迫止血法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周婷婷

(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100)

【摘要】目的:探析两种压迫止血法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6例在我院进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例尾号奇偶数法分为参照组(n=33)和试验组(n=33),参照组在术后给予弹性绷带加沙袋压迫止血法,试验组则实施压迫器加压包扎方法,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较低,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与参照组相比较明显缩短,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在术后选择合适的压迫止血法,其中动脉压迫器较人工沙袋压迫止血的止血效果更显著,可明显缩短止血时间,起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推广价值极高。

【关键词】压迫止血法;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1

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已上升至疾病死因的第3位[1]。当前对于脑部血管性疾病,多采用脑血管造影术(DSA)进行检查诊断,是临床上的一类新型的神经介入诊治手段,具有适应症宽、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临床优势,已经得到临床工作者和患者认可。DSA主要适用于头颈部及颅内出血性、缺血性血管病变的诊断,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瘘、颈内或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等,可以反映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其周围供血关系。但由于DSA术后由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止血方式不当、自身凝血功能异常以及穿刺部位制定不良因素,导致穿刺点部位出血、血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疗效,所以,选择合适的压迫止血法是提高预后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关键条件[2]。本文主要针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分别实施动脉压迫止血器与人工沙袋压迫止血的止血效果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资料

选取66例在我院进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例尾号奇偶数法分为参照组(n=33)和试验组(n=33)。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心率、呼吸、脉搏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且均具备DSA指征;排除标准:自身凝血功能异常障碍患者、术前穿刺部位皮肤缺损或感染患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8:15,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3.2±8.5)岁;试验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9:14,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4.3±7.8)岁。上述患者基线资料相比较相似,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在术后给予弹性绷带加沙袋压迫止血法,具体内容如下:术后先拔除动脉鞘管,对穿刺点部位先徒手按压20min左右,然后采用大小为1.5cm×3cm的纱布块,以穿刺部位为中心,并在腹股沟加压一卷绷带,进行弹性绷带加压包扎,然后再应用小(0.5kg)、中(1.0kg)、大(1.5kg)三类纱袋(小中大由下至上放叠),应用沙袋压迫局部穿刺点12h。每2小时更换一次纱袋,按照从最小-中等-最大沙袋的顺利放置,并对患侧肢体制动24h,随后可解除绷带,30min后可进行床上活动。

试验组则实施压迫器加压包扎方法,具体内容如下:术前指导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切勿存在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尽量减少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同时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稳定患者血压,利于造影顺利进行,避免术后小便失禁而引起尿潴留。经DSA后,给予患者平卧位,并确定足背动脉是否正常,然后将动脉鞘退出2cm左右,并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同时对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调整,然后将压板压在穿刺点部位的体表投影处,并采用胶带固定在股部和髂部。再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6圈,保持动脉压迫止血器平衡,2小时后逆时针旋转一圈,8小时取压迫器,以穿刺点部位无活动性出血以及无周围血肿为彻底压迫止血准则,如果发生出血,则需顺时针继续旋转螺旋手柄加压至不出血。使用压迫止血器7h后可以解除。术后对右下肢(穿刺侧肢体)制动,平卧,患肢制动,每两小时翻身,防止褥疮,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勿屈曲髋关节[3]。

1.3观察指标

观察经2种不同止血方式后,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

1.4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χ2检验,统计数据存在差异,则P<0.05。

2.结果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较低,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与参照组相比较明显缩短,P<0.05。详情如表1。

3.讨论

DSA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类血管介入诊治方式,对于各类脑血管疾病及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术后如何有效止血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DSA术后常见的止血方式包括人工沙袋压迫止血、动脉压迫止血器等。人工沙袋压迫止血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卧床止血时间长、局部并发症发生几率高,严重影响预后治疗效果。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好,与人工止血方法相比较,具有止血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疼痛轻等临床优势。但动脉压迫器止血,操作相对较为复杂,且技术含量及费用较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对于止血后常见并发症,如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其腰酸背痛可能与患者长期卧床局部受压、局部组织缺血等因素有关。在术后可尽量缩短制动时间,并进行局部按摩可缓解症状,并降低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在术后选择合适的压迫止血法,其中动脉压迫止血器较人工沙袋压迫止血的止血效果更显著,可明显缩短制动时间及止血时间,减轻患者不适,同时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推广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张明蓉.两种压迫止血法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前沿,2016,23(6):97.

[2]黄慧雯.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止血方法及护理[J].世界临床医学,2015,9(12):172.

[3]胡玲红,王健,高雪丽.止血贴在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4,14(27):6106-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