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与防护措施

/ 1

产房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与防护措施

张崇远1刁金玲2

张崇远1刁金玲2(1山东省诸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62214;2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2622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228-0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尤其是产房工作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群体,在工作中血液体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我们通过对产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避免职业暴露的危害制定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产房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1.1锐器伤情况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性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产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进行各种操作都存在针刺伤的危险,尤其是在会阴侧切、缝合会阴创口时,由于操作部位的特殊性,部位隐蔽、生产过程致阴道壁水肿、深层裂伤暴露不充分,术者常常需要用手摸着创口底部缝合,创口渗血多、手术视野模糊时,极易刺伤自己,在缝合过程中缝针刺伤多由于操作不熟练,对会阴缝合解剖结构掌握不够。个别操作者在缝合过程中的不正规操作,不习惯镊子夹取缝针,直接用手去接触缝针,加大了刺伤的风险。在会阴切口裂伤严重时,缝合伤口困难,常常需助手经肛门用食指探查直肠内引导缝合,此时缝合者对伤口深浅掌握不当,易出现缝针刺伤配合者食指,使助产者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成为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机率很高。发生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型肝炎[1]。

1.2接触暴露血液、体液产房的主要对象是孕产妇及新生儿,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有羊水、血液排出,产房工作人员经常直接或间接接触产妇的血液、体液等。从产妇进入待产室开始,工作人员就对其全程陪护,一些防护措施如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就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在对产妇进行各种操作,如备皮、会阴冲洗、更换会阴垫、处理更换产妇用物、肛门检查、阴道检查、转送产妇、接产、处理新生儿、母婴接触、处理带血用物等这些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接触到产妇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尿液、汗液、呕吐物、粪便、泪液、母乳。如接触患者后洗手不认真、手上有创伤不戴手套操作,就有被感染的危险。接生过程中近距离直视操作,羊水、血液、尿液直接喷溅面部皮肤及眼中较常见,其中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均为含病毒浓度高的体液。

2产房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加强产房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建立全面防护措施普及防护知识,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熟悉职业性危害对健康的影响,提高自我防护、主动防护的意识,自觉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接触血源和降低感染血源性传染的概率,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定期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免疫接种。

2.2加强锐器刺伤防护管理,预防针刺伤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多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遇事慌张忙乱、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有关。在进行会阴缝合时应使用持针器、镊、钳等夹取缝针,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切忌用手接触缝合针。在接生过程中有序地进行每一步操作,避免忙乱操作,导致意外损伤。将缝针、刀剪用后放在弯盘中,不可随意乱放,以免收拾用物时疏漏,刺伤自己或产妇。为产妇备皮时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备皮刀,切忌用手接触刀片,处理用过的刀片、针头应放入合适的耐刺容器内集中处理。为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每一位操作者要按安全程序使用锐器,忙而不乱,规范自己的操作。

2.3接触血液、体液的防护工作人员工作中要戴口罩、帽子,接生过程中如有产妇的血液、羊水、尿液不慎飞溅到脸部或眼中,应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面部。如有传染性疾病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近距离操作时,尽可能戴防护眼镜。在处理污物时,必须对产妇与助产者有双重保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凡可能接触产妇血液、体液、分泌物、污物的各项操作,在操作前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有研究表明[2],发生针刺伤后,戴手套的医护人员比不戴手套接触的血量<50%。手套破损后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彻底洗手,并注意手的清洁与消毒。在对产妇进行检查、备皮、会阴冲洗、接触新生儿、处理产妇用物时尽量戴一次性手套。为产妇更换会阴垫时,用钳、镊夹取,减少徒手操作。给疑有传染性疾病产妇接生时,应戴双层手套操作,助产人员手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以减少皮肤接触。在台面、地面、墙面、物品上有血渍、羊水、尿液、呕吐物等体液须清洁时,应用含氯消毒剂喷洒15-30min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擦拭后立即彻底清洁双手。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文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