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魏剑英

魏剑英浙江省嵊州市嵊州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如何向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要质量,如何最大限度地焕发课堂生命活力,如何实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就成为了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的课题之一。本人就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浅探。

一“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轻松的学习。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三“情境教学法”的目标与作用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一般来说,情境创设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体验,越易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和经验。设计中应体现启发的要求,自始至终地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中小学生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中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中小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中小学生本身的自我运动。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了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份。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情境教学法”的创设途径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1.生活展现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如在讲授1851年的英国首届博览会可能展示什么科技成果,教师可播放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英国馆、法国馆等展品的盛况,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许多社会课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天气的变化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巧妙设计情境的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应该是构成了一个互动的教学场所,并不是孤立、单独地存在着,而是以其他两个部分作为自己存在的参照物,三者和谐共振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创设情境

教师要善于选择相应而合适的情境,巧妙设计问题,带领学生去发现某知识的可能事实,然后为这可能的事实寻找依据,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心智结构的发展。要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逐步深入地探索问题的实质,主动学习。

如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五带的划分”教学中,教师可以假设:如果地轴倾角为80度,那么地球五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教师的指导,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3.语言描述情境

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能使课堂轻松、活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世界中,能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想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神游一趟。”激起学生的注意后,请学生看“世界全图”,找出新航线的图例表示的航海家,我们将跟着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他们去航海,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突破教学难点作了准备。

4.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如在变革与争霸的商鞅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分为五大组,分别扮演角色为地主、农民、战士、国君、旧贵族,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后,以各自代表的身份谈谈变法后的变化和感受,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和教师的指导下,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历史课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5.多媒体演示情境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为学生学习历史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唤起其注意力,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电化教学通过电脑模拟,可以近似地再现历史景观,让学生的情感受熏陶,从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中获取知识。例如,在讲述“多彩的民族”时,可以编辑一些民族歌舞、民族节日等各种民族风情图片、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创设氛围,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这时再进行设疑,学生会根据播映的内容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学生既可得到美的享受,又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实物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学里就可以认识客观事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五“情境教学法”的进一步反思

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非常有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景的途径,及时把握情境设计的时机和切入点,达到情与境融合的效果,真正发挥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我们也应该注意,任何尝试都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应考虑学科特点,注重实效。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改革误区,使教育改革朝着良性轨道发展。

愿每一位历史老师都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