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浅谈思想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杨清华

(大英县蓬莱镇小学校大英6293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想教育渗透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本人拟结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谈谈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1.在品味关键字词中渗透思想教育

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学时思想教育因素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的极其活跃的最小语言单位。有的字词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是课文中的“闪光点。如《桥》一文中,当暴雨来袭,山洪突发,村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村民们惊慌失措地奔向村东头那座窄窄的木桥,却见那个受人们爱戴的老支书“站在齐腰深的洪水里,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段话中,“站、盯、像一座山”这几个极普通的词,就闪耀着老支书为他人着想,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德。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然后问学生:“文中一座山”在这里指谁?为什么把老支书比作一座山,同学们讨论后认为“一座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老支书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他是人民的靠山,还可以看出当山洪爆发时,老支书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村民的安全,而且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村东头的木桥旁,组织村民安全撤离,通过关键字词的品味,学生对老支书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受到了思想教育。

2.在赏析重点句子中渗透思想教育

句子是表情达意、帮助学生知理晓意的基本单位。许多词语的深刻思想内涵也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切地表达,所以抓住与课文思想教育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对渗透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牺牲这一段,有这样一段话:“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这个重点句,闪耀着老班长思想的光芒。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老班长的话,并联系上下文带着问题深入体会。平时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员吃,自己却嚼草根和鱼骨头,现在他已经奄奄一息了,吃了这点鱼汤,怎么能算是浪费呢?老班长喝了这点鱼汤很有可能恢复一些体力,有可能走出草地,他为什么说这是浪费东西呢?通过引导思考、体会,学生明白了老班长分明是让小战士吃,让他们吃了鱼汤一口气走出草地去;他要把生命的希望让给小战士,把饿和死的痛苦留给自己,在生命垂危关头,仍然念念不忘党交给他的任务。一经启发,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话的深刻含义,而且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3.通过语言感染渗透思想教育

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以情动人,以教材的艺术魅力感人。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通过“我”的神态、行动、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句子,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通过夏利谈话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是什么滋味?当你和小梁一样看到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员吃,自己却嚼着草根和鱼骨,‘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谈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境地,好像亲眼看到老班长嚼草根和鱼骨头那痛苦的情景,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4.在质疑求异中渗透思想教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向。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意设疑,学生质疑,启发解疑的过程中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自觉、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如《小珊迪》一文,讲到最后时,我请学生设想:如果小珊迪不出来卖火柴,结果会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如果小珊迪不出来卖火柴,就不会被马车撞死。有的说,即使小珊迪不出来买火柴,也难逃一死,因为珊迪家里穷,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他不出来卖火柴,不知哪一天也会饿死或冻死。有的说,在那个黑暗的吃人的社会里,像珊迪这样的穷孩子,是逃脱不了这种悲惨命运的。学生的一番议论,不是比教师的说教更生动、更透彻吗?

5.通过气氛渲染渗透思想教育

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教具或通过图画、音乐等艺术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从动情入手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如《寻隐者不遇》一文,在“想意境,悟诗情”这一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以便吟诵诗句,一边放缓慢的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闭上眼睛伏上桌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容易把学生带到那高大幽深、云雾迷蒙的山岭之中,尽情领略山川之美,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三、课外延伸,德育延续。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切实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语文课外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课外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负荆请罪》、“红领巾小记者”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会、“我选我”演讲、制作“我的成长册”等活动,我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四、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