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东莨菪碱治疗小儿重症肺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应用东莨菪碱治疗小儿重症肺炎

潘能坚

潘能坚(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中心卫生院广西合浦536100)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92-01

【摘要】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据病情轻重,将其分为轻症肺炎与重症肺炎。轻症肺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症状外,其他系统受累明显,全身中毒症状重,严重者可发生生命危险。应用东莨菪碱治疗小儿重症肺炎,30min内临床症状均缓解。

【关键词】重症肺炎东莨菪碱

【Abstract】Pneoumoniaisacommondiseaseinpediatrics,incidence,accordingtotheseverityofthedisease,themildpneumoniaandseverepneumoniamildpneumoniawithrespiraorysymptomsasseverepneumoniarespiratorysymptoms;inaddition,othersystemicinvolvementobviously,systemicsymptomsofpoisoning,seriouspersoncanproducedangerouslife.Applicationofscopolamineintreatmentofinfantileseverepneumonia,clinicalsymptomswererelievedinall30min.

【keywords】SeverepneumoniaScopolamin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儿科住院的13例小儿重症肺炎,均符合重症肺炎诊断,其诊断标准参考《小儿内科学》重症肺炎诊断标准:①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②除呼吸系统严重受累外,其他系统亦明显受累;③小儿肺炎合并下列疾病者:先天性心脏病并严重心血管功能不全者,Ⅱ度以上营养不良者。男孩5例,女孩8例。年龄:3~6个月患儿5例,7~12个月患儿4例,1~3岁患儿3例,3岁以上患儿1例。

1.2基础病史既往体健患儿10例,有基础疾病患儿3例。

1.3把13名患儿分成两组,第一组6人(有基础疾病的1例),常规用以下方法:一般治疗:该组所有病例均给予吸氧、镇静,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2L/min,氧浓度50%,镇静药物多选用苯巴比妥钠(5mg/kg),10%水合氯醛(0.5ml/kg)、冬非合剂(0.5ml/kg),以上镇静药物交替使用。注意加强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常变换体位,促进痰液排除。合理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针对重症肺炎患儿一般选用广谱抗生素。对症治疗:积极应用平喘药物,该组患儿中除3例患儿不能配合外,均给予雾化吸入,以喘憋、肺部哮鸣音为主者给予万托林,痰液较多患儿给予氨溴索化痰治疗。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给予快速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及利尿剂,常用药物为西地兰。第二组7人(有基础疾病的2例),入院即予东莨菪碱治疗,每次给予东莨菪碱0.5mgl/kg,同时配以吸氧、抗菌素等治疗,以后,每15~30分钟静注0.02~0.04mg/kg,应用12次左右,症状明显改善,尤以紫绀、心衰和呼衰纠正为甚,此时,可减量并延长给药时间至停药。

2结果

第一组病例中入院第一天病情缓解的1例,第二至第三天缓解的3例,有2例于第五天才略有缓解。第二组7例中于入院处理后半小时缓解的有4例,3小时缓解的1例,有2例第二天缓解。第一组肺炎治愈5例,家长放弃治疗1例,平均住院日为10天,第二组肺炎治愈6例,平均住院日8天。

3讨论

肺炎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支气管肺泡炎症引起通、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同时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代谢产物、炎症递质等还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微循环障碍及其他器官损害。肺炎的并发症均在此基础上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肌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等。重症肺炎多有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并导致缺氧性心肌损害。年龄小及患有基础疾病是导致重症肺炎的重要因素。

东莨菪碱能阻断M受体,抑制腺体分泌,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中枢性抗胆碱作用,此外,还有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东莨菪碱应用于重症肺炎治疗机制是:(1)东莨菪碱改善了肺、脑、心等微循环障碍,利于脑组织的供氧和心脏前后负荷的降低;(2)抑制大脑皮层网状结构,使患儿处于镇静深睡状态,降低了患儿的耗氧、耗能;(3)兴奋呼吸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呼吸道分泌物。这些药理作用的结果,使得危及患儿生命的呼衰、心衰得到缓解,为抗感染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时间。

参考文献

[1]赵明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药物治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4):242.

[2]戴养厚,卞俊.国内莨菪类药的新用途.中国医药学杂志,1987,7(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