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红梅(襄樊市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50)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中职生欣赏小说可从“三要素”入手
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描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其次,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另外,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小的作用。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中职生欣赏小说要了解小说的特性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三、中职生欣赏小说要掌握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1、从“看故事”到“看人物”
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写好人,反过来,写人又总离不开故事,离开故事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故事在小说中却并不一定都要具有明显的存在形式,甚至我们发现有些作品所写的故事也并不是有头有尾的,而只是人物生活的某些片断或某一个特定的侧面,或者只是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印象,断续而不衔接,相关而不相连,但作者以这种特异的形式所刻画的,仍然还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既然小说创作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那么小说鉴赏的主要兴趣也就要摆在小说的人物身上,要看这个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么笔墨塑造的、有着怎样的个性、蕴含着一些什么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是经常听人说“会看小说的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的看故事”这样的话吗?这对于小说鉴赏而言的确是顶顶重要的。
2、努力捕捉丰厚的生活底蕴
作为以叙事见长的小说艺术,侧重于对生活冷静客观的再现,但是,一篇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不是作者随意用词句和事件组合而成的玩意儿,也不是作者运用小说形式美的种种技巧来取悦他人的劳作。应该说,它是一种尝试,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者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力图寻求生活经历的意义,力图理解各种事物是怎样意味深长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创造,从而实现小说教育读者、启迪读者的目的。不过,这一目的的实现却不是由作者直接说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意向都潜藏在一系列小说形象的背后。因此,鉴赏小说就如同我们走入身边的实际生活中,这里面谁是谁非、孰优孰劣,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作家在创作小说时所做的努力和我们鉴赏小说时为寻找生活意义而作的努力并行不悖。不同的是,作家所面对的是日常的实际生活,我们所面对的是作家根据个人的经历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正由于小说所表现的生活蕴藏了丰厚的内涵,西方美学家往往把这种生活形象称作“有意味的形式”,我国古代美学家则称之为“象外之象”或“理外之理”。就鉴赏而言,从小说生活形象中发现它的意义、捕捉它的底蕴,或者说从“有意味的形式”中咀嚼出“意味”来,也就成了小说鉴赏的另一重要任务。
3、“钻进去”与“跳出来”
调动自己的丰富记忆努力钻入到作品中去,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息息相通,从而获得一种感情的“净化”、审美的快适,这叫做小说鉴赏的“钻进去”。但小说鉴赏也不可一味地只顾“钻入”,将小说中的生活与现实完全等同,它又需要读者从作品中不时地“跳出来”,用我们的政治观点与美学观点对作品进行独立的思考。“钻进去”与“跳出来”总是一对矛盾,在实际的小说鉴赏中,很多情况下也就是未能处理好这一矛盾。我们说,太钻进去了不行,但完全跳出来游离作品也不行,在这二者之间是否有一个程度的标准呢?或者说两者之间究竟需要保持一个多大的“距离”呢?把这些说清楚是不容易的。朱光潜说:“……‘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25页)。”事实上,读者还是难以把握这个分寸的,我们只是感到,要想获得“不即不离”的鉴赏境界,不论怎样都得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钻进去”切忌走到庸俗的自然主义的路途上去,“跳出来”又要注意防止闹出“瞎子断匾”似的笑话。要在这样一个总体原则之下再追求那种“不即不离”的鉴赏,从而使“钻进去”和“跳出来”这一矛盾较好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