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

苏海军

陕西省府谷县老高川学校苏海军

【中图分类号】G226.36【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06-01

“思维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问题式教学使课堂充满悬念、充满生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搭建台阶,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课堂教学最容易走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一言堂”形式上去,内容枯燥无味,效果义不好。

所以,教学效果要想提高,创没问题情境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可以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设置问题,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通过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性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引入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具体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强,较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好习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本人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制作矩形窗框”问题为背景,创没情境:给你长8m的铝合金材料,设问:①你能用它制成一个矩形窗框吗?②怎样没汁,窗框的透光面积最大?对此,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很快进人认真思考状态,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27个人,买3O张票,岂不浪费吗?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买30张票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是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1)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指“学生现在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2)“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即目前暂时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家长的指点下,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其智力任务。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为发展水平。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有探究价值的,太难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深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设计一些迷惑性和批判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认真真的出错,诱使“上当”,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抛物线y=2x2-x+kk不同的值时,可使抛物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若是抛物线y=2x2+kx+c¬-1呢?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索系数的变化与图象的位置关系。

五、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多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教师(材料)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可以先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可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不必在任何时候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发现,那样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此外,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方向,教师要把好“舵”。

总之,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没计是调动学生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