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嬛1许啸虎2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代谢综合征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已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医学对于防治代谢综合征这一现代病尚缺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特点,阐述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和发病机理,分析了代谢综合征的动态演变和内在的整体关联性,探讨中西医结合处理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及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治分型及治则治法,强调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优势,为防治代谢综合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侯分型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20-02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体力活动少等诸多因素,现代人大多都受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症”的困扰,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最终发展成代谢综合征。防治代谢综合征,除了要减轻体重、改变膳食结构、适度运动外,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十分重要。现代医学研究通过调节血粘、血脂,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胰岛细胞分泌降低胰岛素抵抗,使血压、血脂、血糖恢复正常。然而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单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某一疾病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需长期使用且疗效并不显著,同时罹患并发症几率增大。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辨证论治,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日益显现重要的作用。以下分别从中,西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加以阐述。
1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Reaven发现了胰岛素抵抗,并将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为“X综合征”[1]。世界卫生组织(WHO)最终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来命名。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日渐增高。经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4%~16%,并随年龄而增长。有代谢综合征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征者的2倍[2]。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被认识到是一种临床证候群,内脏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内分泌失调和缺少体力活动,这些因素将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了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3-5]。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发生,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包括减轻体重,体力活动,控制饮食,如不够,再采取针对个别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6]。
2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2.1病名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且历版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也未对代谢综合征作专篇论述,然根据其证候,可归属于中医之“肥胖”“消渴”“眩晕”“胸痹”“胁痛”“脾瘅”等范畴。但并不能说我们的祖先对这一病症一无所知,事实上,古代医籍中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论述也较多。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为形体肥胖,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口甘口粘,大便溏滞不爽,舌苔腻,脉滑或弦或濡。故《素问•奇病论》有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现代人的饮食过于壅腻,以致痰浊壅滞于体内而形成肥胖。
2.2病因的探讨
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内伤杂病,其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饮食、劳逸和情志因素等有密切关系。目前的研究也证实,代谢综合征属于多源性疾病,主要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的摄入),精神状态不协调(紧张、抑郁、焦虑等),生活方式不科学(缺少合理的运动、起居无规律等),肥胖,年龄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致病。
2.3病机的探讨
从临床观察可以发现,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常常相伴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代谢综合征。这也为我们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提供了思路:①把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与代谢综合征作为一个整体观察比较,可以看出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展的两大主因。食量过大,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喜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所碍的也是中焦气机。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从生,进而可以得出脾虚不运是其基本病机。②从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演变观察,脾气虚衰,痰浊中阻,中焦不运则气滞,临床可见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又气为血之帅,久之则化为血瘀,可见心慌胸闷,舌质暗红或隐紫,可有痕斑寮点,舌底脉络淤滞;瘀而化热,则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热甚则伤阴耗气,气阴两虚,可表现为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口干多饮,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最后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五脏失职,面白无华,畏寒肢冷,心慌胸闷,动则气喘,神疲欲寐,纳差,预后不佳。
2.4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探讨
由于当前尚无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标准,而单纯以疾病临床症候诊断尚不足成立,必须要以临床相关检查为依据,但从以下几点可以考虑:①由于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有相关家族遗传史可供诊断参考。②患者多于中年后发病,形体肥胖,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不喜劳作,好逸享受;或病久并发眩晕,胸痹心痛,中风,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③对有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肝功能不良者应注重考虑,或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燥热发汗,气短乏力等阴虚燥热表现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
2.5症治类型及治法的探讨
由于代谢综合征其核心只胰岛素抵抗,有学者[7]通过模拟胰岛素抵抗大鼠探讨中医症候,结果显示IR大鼠的指标变化可分为3类,并与中医的痰浊、瘀血、内毒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学者[8]通过分析107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IL-6)及血脂、体重指数、胰岛素等相关指标的关系,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四个证型组,即肝胃郁热型组、痰湿瘀滞型组、气阴两虚型组、阴阳两虚型组,认为痰湿瘀滞可能为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中医的证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所以,根据对代谢综合征病机,病程发展及相关研究的分析,笔者认为可将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症治类型分为脾虚不运,痰湿瘀滞,肝胃郁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5型:
①脾虚不运证:肥胖臃肿,皮肤肌肉松软,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腹胀,饮食如常或偏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证机概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痰湿内停。
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②痰湿瘀滞证:形盛体胖,身体重着,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头晕目眩,神疲嗜卧,舌有痕斑寮点,舌底脉络淤滞,苔白腻,脉儒缓。证机概要:痰湿内盛,困遏脾运,阻滞气机。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代表方:导痰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
③肝胃郁热型:头晕,情绪急躁,烦渴多饮,多食善饥,食后作胀,上腹部有烧灼感,两胁胀满,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证机概要:
治法:调肝和胃,清热泻火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三黄汤加减。
④气阴两虚型: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
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或六味地黄丸加减
⑤阴阳两虚型: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结论
纵观MS的发展,可以发现,胰岛素抵抗是其中心环节,而高血脂,高血糖导致的血液粘稠度增高是其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恰好印证了中医脾虚为本,痰浊为标的认识,先天不足脾肾亏虚是MS发生的潜在条件,而痰湿是该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为其核心病理因素。其根源在脾肾两端,其发病、变动关乎肝,要突破了传统对MS中从“肺胃肾”“阴虚燥热”论治的认识局限。因此,临床治疗应该从疾病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出发,权衡虚实两方面症候的多寡,虚多时分辨健脾或益肾,兼以调肝活血化痰通络;在痰瘀等实象显著时则以涤痰化瘀为主兼以调节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总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应运用传统的辨证理论,发挥中医药综合调理的优势,系统动态地把握MS的发展进程,而防治MS的关键是应树立未病先防、及时处理脂肪代谢紊乱的临床意识。
参考文献
[1]ReavenGM.Roleofinsulinresistanceinhumandisease.Diabetes,1988,37:1595-1607.
[2]GrundySM.Metabolicsyndrome:Connectingandreconcilingcardiovoscularanddiabetesworld.JAmCollCardiol,2006,47(6):1093-1100.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5-396.
[4]梁兴伦,韩明向.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7):528-530.
[5]袁长武,王建清.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白介素-6相关性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8;26(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