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按时止痛与按需止痛效果的观察与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按时止痛与按需止痛效果的观察与比较

丁敏华蔡青青王芬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按时止痛与按需止痛效果的观察与比较

丁敏华蔡青青王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骨一科230031)

【摘要】目的比较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按时止痛与按需止痛的效果。方法将212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对照组在基础护理的同时常规按需止痛,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的同时使用相同药物按时使用止痛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采取不同止痛方法后,术后第一天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2.65±1.23)分,对照组(3.95±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2,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夜间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95,5.112,2.821,2.203,P<0.05);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分别为-5.96,-6.52,-4.65,-6.92,P<0.01)。结论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按时使用止痛药能降低患者疼痛,并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

【关键词】骨科创伤;疼痛;按时止痛;按需止痛;满意度。

疼痛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受心理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1]。疼痛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有效地止痛,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这对做好骨科病人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我们对212例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分别使用按时止痛和按需止痛,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12例,男125例,女87例;年龄13~79岁,平均年龄37.5岁。本组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患者152例,其中股骨干骨折41例,股骨髁上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55例,肱骨干骨折14例,腰椎骨折11例,前臂骨折10例,其他部位位置骨折9例;低暴力性骨折患者8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前臂远端骨折9例,其他部位骨折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组患者均给予临时的外固定或牵引术。经术前准备和检查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或人工关节成形术,术后3天内,对照组根据患者疼痛主诉及时常规进行按需止痛,观察组则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按时止痛,镇痛药为长期医嘱,术后第一次给药时间是在患者返回病房1小时内。用数字评定法(NRS)[2]进行评估,将疼痛评估纳入护理常规与生命体征一起监测并记录,每天对患者疼痛评估不少于2次,疼痛评分>4分时或术后3天增加至每天4次,>7分时每天6次。

1.3.评价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1)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分量表。0分为无痛,1~2为轻微疼痛,3~4为轻度疼痛,5~6为中度疼痛,7~8为重度疼痛,9~10为剧烈疼痛。以患者当天疼痛评分最高值代表当天的疼痛强度。(2)睡眠时间。患者术后3天内,由护士每2小时巡视病房观察夜间睡眠,结合晨间询问患者睡眠,记录睡眠时间。(3)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采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使用其中的1个分量表即对疼痛控制方法的满意度,包括5项内容,每项均用0~10级数字评分法来评定,0表示没有缓解、一点都不满意,10表示完全缓解、非常满意,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在患者术后第四天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见表1。术后当天和第一天的疼痛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二天疼痛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三天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比较:见表2。术后1~3天夜间睡眠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见表3。调查显示观察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

表1两组患者术后3天疼痛评分比较(分,±s)

3.讨论

创伤是骨科最常见的急症,疼痛是伴随创伤骨科患者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多种疾病与疼痛有关[3]。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主观感觉,一种痛苦的、极不舒适的感觉[4],剧烈的疼痛常常使人难以忍受,每个人都可能体验过疼痛,因此当术前想到疼痛时,常常会使人有不寒而栗的恐惧感。於颖调查[5]94.45%的患者术前表示不能忍受疼痛,87.5%的患者想到即将手术就对疼痛强度产生恐惧。国际慢性疼痛协会认为疼痛远比一个疾病的潜在症状危险,持续性疼痛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导致恶性循环,加重或延长疼痛。美国疼痛协会(APS)大力提倡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来观察[6](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骨科创伤患者术后,随麻醉作用消失,开始感觉切口疼痛,术后24小时内最强烈,一般持续3天~4天,少数持续6天~12天。术后疼痛可引起肌肉、血管收缩,致切口呈缺血状态,引起机体代谢异常,影响切口愈合。此外,术后疼痛对患者术后3天的睡眠时间、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术后当天尤为严重。如果疼痛和焦虑相互影响,则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患者来说,骨科创伤术后良好镇痛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减轻手术后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此外,术后镇痛还可以减少术后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可通过降低患者的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的氧耗量,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血栓引起的肢体缺血现象的发生。

实践证明,按时给予镇痛药物,而非按需给药,才能更有效消除疼痛。根据疼痛程度、规律及首次有效止痛时间,应按时给予止痛药,以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将疼痛刺激控制在痛阈之下。按时镇痛保证了疼痛缓解的连续性。预防用药所需剂量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得多,镇痛效果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24小时总用药量一般比疼痛时再用药的药量小[7],既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还可以为患者节省一部分住院费用。

4.小结

按时给予镇痛药物,而非按需给药,才能更有效消除疼痛。首先护士应转变观念,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按时使用止痛药能明显降低疼痛,并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无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在任何情况下,对忍受疼痛的患者给予充分治疗是必须的而不是随意的,决不能忽视其中的道德责任[8]。护士必须随时更新知识和技能,在处理疼痛上采取积极态度[9],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薛丽.疼痛的测量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10.

[2]张菊英.五指法在疼痛强度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09.

[3]张淑彩.评估疼痛时应注重患者的文化背景[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4):181.

[4]段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5]黄丽丽.围术期患者镇痛认知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3):22.

[6]陈志琼.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疼痛护理的文献评价[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11.

[7]杜克,王守志,主编.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31.

[8]李慧莉,张俊红.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3):210.

[9]韩洁,刘新梅.老年人疼痛的评估与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