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镇第一中学274900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培养学生一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做好三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明确目标,正确引导;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关键词:学生培养为人师表因材施教
加拿大沃尔维尔大学珀金教授曾说:“教师是钥匙,可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教师是拱顶石,可以把家庭和学校这两根柱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美丽坚实的拱门;教师是音乐中的声调,可以使音乐和谐,不致成为噪音;教师是领航人,可以使大小船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顺利航行。”这段饱含情感的话语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伟大教育作用。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教师各种荣誉、各种称号,教师是祖国发展不可缺少的角色人物。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为民族的富强培育人才。学生具有独特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那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这是他们的本质属性。每个人都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渴望,而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博学多识的,是智慧的源泉,是可以满足这种渴望的人,所以尊敬崇拜教师、听从教师的指导便成了学生的一种自然心理倾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无声胜似“有声”。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必须品德高尚、遵守公德,这是由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所决定的,也是教书育人的保障。人的作风和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接受教育和熏陶逐步形成的。想要成功地育人,先要自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为学生做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学会做人。
二、明确目标,正确引导——目标是奋斗的方向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希望学生从该学科和每堂课中应该学到的东西;换言之,就是教师为之努力的学生学习的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为学生的学起着导向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核心位置。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充分发挥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自觉性。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确的教学目标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更深层次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这就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实际,一切远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都是没有价值的。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目标不能太高也不宜太低,在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学生除了具有许多共性外,还在性格品行、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以上特点因材施教。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不是填平补齐的教育,而是扬长避短的教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深入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坚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基础。正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所说,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七种智力。智力的发展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例如,有的人是语言天才,有的人是音乐达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方面的训练,促进其智力薄弱环节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确认了学生的长处,除了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还要利用这些优势改善自己的劣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良好的情感是儿童成才的催化剂;意志力是儿童成才的其石。非智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是学习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调控系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注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优秀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要、民族的财富。培养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教师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找准努力方向,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必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芳《略论教师为人师表及其社会意义》.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罗树华等主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